各种艺术的发展都有从发展到成熟的一个阶段,因此在很多的艺术品的研究上都会出现一些断代或是真品仿品的错误判断,这是在所难免的,珐琅彩的研究历史也是一样,下面我们就从一件故宫珐琅彩收藏品来为大家介绍一件珐琅彩鉴定的误判的实例。
台北故宫学者对一件《仿雍正珐琅彩鸳鸯图碗》的结论下的就过于轻率,这件珐琅彩器出现于台北197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画珐琅展》,它应该是乾清宫端凝殿藏瓷。
台北仿雍正珐琅彩鸳鸯图碗与题诗
上图是珐琅彩碗以及其上另一面题诗。因书写为楷书而非行书,亦是误判重要原因。
景泰蓝的鉴瓷者由于片面的“眼学”、“标型学”误导,对出身纯正的“端凝殿藏瓷”也怀疑起来。估计是鉴瓷者心中只有雍正成熟期的白地题诗花鸟纹珐琅彩这一“标型”方能入法眼,余皆“仿”。这一结论也为大陆的某些学者所认同,并被作为《荣华富贵灯笼尊》的鉴定依据之一。
不过所幸的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有一件清宫旧藏雍正珐琅彩百花纹碗。
纹饰和画法也都比较稚嫩,器形的大致样式也相似,但毕竟一高一矮。而真正能为台北那件珐琅彩碗翻案的关键是款识。(下图中的珐琅彩碗为便于比较将图片也用黑白)
两件珐琅彩碗以及款识对比
多么相似的双方框蓝料款!尤其是红框里的这一笔,多么具有个性特点!
事实上这两件珐琅彩碗都是雍正早期的白瓷地题诗花鸟纹珐琅彩器。或许它们的商业价值并不是很高,但在研究雍正珐琅彩的发展、演变史上却有重要意义。它们的学术价值要远高于众多雷同的成熟期的珐琅彩器,是为珐琅彩鉴定者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泛的鉴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