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最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景泰蓝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中填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蓝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是继夏商青铜器艺术之后又一金属工艺上的世界奇迹。景泰蓝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人将景德镇陶瓷、福州磨漆、北京景泰蓝为我国三大工艺美术珍宝,确切之极。它是人类文明的艺术结晶,世界艺术百花园中一枝奇葩。
景泰蓝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诞生于我国元末明初,是西亚珐琅艺术“佛朗嵌”传入我国后,与我国青铜、玻璃、釉料、陶瓷、掐焊丝镶嵌、金银器等多门技艺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我国历代聪明智慧的工匠手中培养出来的新的艺术骄子—高级金属手工艺器。
景泰蓝又是宫廷艺术,从一出生就被打上了“御用”的烙印,在几百年一直被誉为重器,以此显示皇威、帝尊。从秦汉时期缔造了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体制时起,封建礼制一直延续。发展至清代,其间的君主或皇帝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除显示皇威、帝尊外,那就是企望和希冀社稷承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因此,祭天、祭地、祭祖等各种祭祀活动不断,祭器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使用和选择对象。每一时期的高级艺术品的出现,都首当其选。景泰蓝就像他的母体艺术—青铜器一样,充当着礼器和祭器。在宫廷艺术殿堂里,塑造出了景泰蓝的彩奇与伟异,并具有金碧辉煌、珍重华贵之貌,又被皇家认定为皇宫日常生活之必需品,即为必然之事。他们将大型器物包括驱邪避灾的瑞兽、威武庄严的炉鼎、吉祥平安的瓶尊等陈列到了皇家主持国事,案牍勤公的地方,从此,景泰蓝有了皇家权势不可侵犯,体现着天下最为富有和高贵以及唯我独尊,唯我独据的帝王之品,也就形成了景泰蓝富有帝王气的内质与形貌,同时也反映出景泰蓝的社会地位和崇高荣誉,被列到了金银器之上,足见他的伟大魅力和艺术的强劲之光。
景泰蓝在金属工艺发展史上就如魏晋时代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次觉醒与自觉的时代,师匠的艺术修养、传统的积累、聪明智慧和勤善工事,使景泰蓝成为当之无愧的艺术珍品、中华国粹,是传统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与创举,始料不及地影响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
景泰蓝历经五个发展时期,即启蒙时期(唐至元),诞生与发展时期(元末明初),初盛时期(明),中盛时期(清),强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勤劳智慧的工匠艺人,工艺师用他们的双手创造着灿烂的景泰蓝文化。他们先是铸造,继而发展为用简单的工具锤击紫铜制成胎型,手工掰丝掐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用小钢铲填充各色釉料,用炉火将釉烧结在焊好丝的铜胎上,用脚踏带动轮轴转动并手持沙石木炭磨光。旧时的景泰蓝艺术品专供皇家享用,他是权利的象征、地位的代表,在昔日的皇家圣地紫禁城,皇家园林颐和园、行宫里,游人还可以看到那时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景泰蓝艺术珍品,现今民间也流传着一些元、明、清朝代时的景泰蓝珍品。
一件古代景泰蓝和今天生产的景泰蓝产品相比,用现在的质量标准来看,差别较为明显,当今的制品在丝工、蓝工、磨工以及外观、润色,配件,砂眼以及做工的精细程度都比古代有明显的改善。今天的景泰蓝仍是手工操作,上下大小工序达百余道。
总体看,明代胎体铸胎显厚重,造型以仿古(其它工艺造型)为主。所用釉料均为天然矿物质料,并从西亚进口“蓝中透紫”的钴蓝釉料与国产的“蓝中透绿”钴蓝釉料并用,色彩深沉、逼真而新奇。此时的丝比较粗,鎏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尤其是丝的附近。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边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蓝比明代有了很大的提高,胎略薄,掐丝较细,釉料也比明代鲜艳,并且品种增加许多。砂眼明显减少。花纹图案繁复多样,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国时期,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期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1904年,老天利生产的"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后又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荣获一等奖),在国际上声誉大振,各国纷纷前往争购,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现代景泰蓝工艺今非昔比,造型多样,品种繁多,工艺精堪,加之工艺大师们的亲力亲为,竭力创新,主要表现在①在历史的基础上塑造新奇器形。②设计前所未有的题材内容和色彩。③挖掘传统文化,以现代人的人文思维和审美意趣重新打造、再现,产生“质”的飞跃。④广泛与姊妹艺术融合,发挥景泰蓝最大的潜质。⑤充分利用珍贵的材料,结合其工艺特点,以提高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⑥工艺的精湛,是工艺品最值得收藏的一面,利用高技能、高水准,将工艺做到极善尽美。
景泰蓝既为宫廷艺术,用料和工艺就相当考究,大量的是纯铜,其次为黄金、白银、珐琅釉料。工艺上形成掐(丝)、点(蓝)、烧(烤烧)、磨(磨光)、镀(镀金)五种独特工序,这“五步曲”细分为设计、制胎、选丝、掰丝、掐丝、粘丝、焊丝、酸洗、水洗、平整调配釉料、整丝、点蓝、烧蓝、补蓝、二火、三火、粗细磨、刮口、镀金、配座、包装等百余道工序,这是编织在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上的律动的音符。正因如此,在艺术效果上,景泰蓝才迥异于古今中外任何一种工艺品。看造型,让人感到坚实、稳重。看外观,珍重华贵,金璧辉煌。纹饰色彩清新典雅,赏心悦目,魅力无穷。在文化底蕴上,即可反映自然主题,又能反映人文主题。如果了知景泰蓝文化发展史,还会让人体会到他的某种帝王气,隐约可见的西域情。
关于景泰蓝艺术品的制作,尚无发现古人留下的专著。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林徽因、常沙娜、钱美华等美术家们的抢救,景泰蓝揭开了新的一页。我国人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于1955年撰写了一篇关于景泰蓝制作的专文,题目是《景泰蓝的制作》,约3100余字,这篇文章是叶老当年参观了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的景泰蓝制作之后写的,乃是对我国解放初期景泰蓝生产的真实写照,文字朴实无华,蓄意简骇,文辞妥切,注感情深,是景泰蓝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的绝好说明。我们想,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当作青年学生写说明文之范文,是在唤起我们青年一代对景泰蓝这一民族传统艺术的热爱、继承、研究、发展之志趣。文虽短,但它却是景泰蓝千百年的发展史诗中 放射着永不消逝的晶莹之光。
传说 景泰蓝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北京工艺品。这种工艺品为什么叫景泰蓝?在民间有这样一段传说。 说不准是那一个朝代啦,只知道当时北京城里已经建了皇宫。 一天夜里,皇宫里起了一场大火,把摆满奇珍异宝的金銮殿烧成了一片灰烬。皇上大怒,就拿宫女、太监们撒气儿,有的挨棍棒,有的进牢门,有的被砍头。皇上撒够了气儿,就吆喝来一帮人,给他从灰烬中过筛过箩地清点宝贝。他站在旁边亲自监督。 忽然,有个太监捧来了一只瓶子,接着又一个太监捧来一个小罐儿。皇上一见,紧锁的双眉一下子舒展开了。咦!这是什么宝贝?怎么从来没有见过呀!他询问左右近身侍臣,也都连连摇头。只见这瓶子和小罐儿,色彩斑斓,品莹闪耀。皇上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调集京城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成,如若不然,决不轻饶。 皇上的圣旨一下,这下子可忙坏京城里九九八十一家手工艺作坊的工匠们了。大伙儿围着两件奇宝翻来转去看了半天,只见这瓶罐上是用金银作胎,胎外裹着一层瓷釉,瓷釉间又有金丝缠绕。这样精美的宝贝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呀!大伙儿揣摸来揣摸去,怎么也揣摸不出个所以然来。工匠们可真犯难了,只好各自盘算各自的主意,有的用铜或铁揻成 圆圈,抠胎型;有的在胎型上一圈又一圈地绕金银丝;可是甭管怎么鼓捣,那胎型和金银丝就是不能粘连在一起。至于那绚丽的彩釉是怎么烧结的,更是摸不出个门道。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急得大伙浑身出汗,眼冒金星,心里憋闷透了。
有一天,正当有位老工匠双眉紧锁,对着瓶罐冥思 苦想,两眼紧盯着瓶罐琢磨时,看着看着,忽然,那瓶罐放射出五彩的光环,旋转起来,越旋转越快。猛然间,光环中现出一个头戴珠翠、身披彩衫、脚踏祥云的美丽仙女。她抑扬顿挫地说道:“宝瓶如花放光采,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急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 老工匠听了那仙女的话,一时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想问问,却张不开口,说不出声来。眼看着那仙女一闪身就溶进光环中不见了。他心急如焚,迈腿就追,只听见“哗啦”一声,把身边的瓶罐撞倒,把他吓出一身冷汗,睁开朦胧的双眼,原来刚才做了一个梦。 这梦做得可真蹊跷,他赶忙把身边的几个工匠喊来,把梦中遇到的事讲给大伙听。大伙儿听了都觉得挺奇怪,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 这个说:“那头两句说的,是夸这瓶罐好呗!可后几句是什么意思呀?” 一个机灵的小伙子抢着说:“仙女说的‘不得白急花不开’,这话很明显,是让咱们得有‘白急’,这‘白急’是什么呀!” 一听这话,老工匠恍然大悟:“噢,是不是指中草药‘白芨’呀!” “对,准是。您想,白芨用水一泡,跟粘胶似的,过去,我们就用它来粘东西。咱们干嘛不用它来粘接胎上的金丝?不妨试试看。” 另一老工匠说:“还有‘不经八卦蝶难来’,这又是怎么个意思呢?” “这句的意思是不是说,那宝瓶上的五颜六色釉彩,如彩蝶纷飞,”一个中年工匠若有所思地说,“莫不是象李老君用八卦炉炼仙丹的办法炼出彩釉,再烧结到金丝上的呀!” “唉呀!那梦中仙女,别不是炼石补天的女娲娘娘,显灵指点咱们,叫咱们搭起八卦炉熔炼石头。”又是那个机灵的青年工匠抢着说。 “嗯、嗯,是有点儿意思。”老工匠手捋着胡须,连连点头,“你们想啊,皇宫那把大火,不就是把金銮宝殿里收藏的各种宝石金银都烧熔在一起的吗?这珍奇的宝贝瓶罐兴许就是这么烧出来的呢!” “还有,那水浸石磨,不用说就是嘱咐咱们烧结之后,还得象琢玉一样,把那瓶罐经过磨砺才会大放光彩呀!” 就这样,工匠们紧张地搭起了八卦炉,捡来石头和金银铜铁锡的粉末放进去。经过七七四十九个时辰的冶炼,果真熔炼出来了晶莹的七彩釉色。那白芨把丝和胎牢牢地粘接在一起。宝瓶终于制作出来了!
从这以后,凭着工匠们的灵心巧手,北京开始有了前所未见的彩釉金银丝瓶。但是,在那时候,不管制作多少,全归皇宫所有,所以人们就管它叫“宫庭艺术”。因为这种珍品是皇宫里一场大火烧出来的,有些人就管它叫做“奇宝烧”。到了明朝代宗朱祁钰时候,他特别喜欢这种工艺品,因此传旨大量制作,工艺水平提高很快。由于当时正是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 年),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色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作景泰蓝。这个称呼后来就一直传下来了。
“景泰蓝”名称的丰富内涵(景泰蓝名称的由来) 景泰蓝”是个美丽而高雅的名字。是皇封,是匠喻,还是民俗流传,至今无文可考,无案可稽,尚待探究。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景泰蓝”是在中国蕴育、诞生与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特有语言。她所代表的珍奇,珍重华贵,金壁辉煌,魅力永存!
“景泰蓝指掐丝珐琅器,这种制品的出名与时代景泰年间相关,这两层是明确的”(杨伯达语)。“由于景泰蓝初盛于明景泰年间,这个时期的这种工艺品制作的数量多,技术精美,制品又大多以质地纯真、犹如宝石一般的蓝釉作地,根据这些特色,所以这种工艺品就被称景泰蓝”(唐克美语)。“是人们赋予这种手工艺品的一种特殊的荣誉”(李苍彦语)。上述几位专家、艺术家的言论,虽然不能说是“金口玉言”,可也算得“九鼎”啊。我们清楚的感到,“景泰蓝”这个名字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集中地凝聚在她的强烈的民族 性上。这种民族性,不是狭獈的,不是单一的,不是偏见的,不是朦胧的,更不是排他的……。“景泰蓝”这个名字的诞生,不仅进一步证明着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独创性,尤其显现出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与崇高智慧。“景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个极其祥和与和谐的字眼。当年朱祁珏定国号时一定是经过千推百敲才定夺在“景泰”上。“家和万事兴”这个民谚千古流传,倡导与构建“和谐社会”实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景泰蓝”鲜明地标示着她的时代性,明朝景泰是景泰蓝发展进入繁盛时期,一目了然。这一时代标志,正是中国景泰蓝文化发展史的里程碑。“景泰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回族文化乃至世界其它优秀文化交融、智慧升华的结晶与典范。事实证明,历史的机缘造成不同文化的接触与交融,最终使一种新的文化形成与诞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构建成了世界文化百花园,而景泰蓝则在这个百花园里一压群芳!“景泰蓝”始终保持并散发着伊斯兰风韵的清香,我想这是由于她的“先天”环境与条件所致,并非人们所赐予。她的“蓝色基调”,她的“细润可爱”等,这只是其仪表一斑。而其真正的伊斯兰风韵只能感觉,而看不见,只闻其香,难觅香源。这个香源那就是通过穆斯林的双手,把波斯烧瓷术(或说“珐琅 工艺”)的种子撒在了中华大地上,从而成就了中国景泰蓝的诞生,这使广大回族穆斯林津津乐道,尤其传为中阿友谊历史佳话。“景泰蓝”之“蓝”,蕴藏着太多的关于“蓝”的史话。铜是人类最早发现与发掘利用的金属,蓝和绿都是铜的化合物,想必这就是蓝色釉料在世界上出现最早、使用最早的原因;早在唐宋时期我国还跃先于世界而出现了氧化钴蓝釉料。据说在西亚地区伊朗等国也同样有氧化钴蓝釉料的悠久历史。西亚的钴蓝釉料所呈现出的特色是“纯然一色,蓝中透紫”,我们的钴蓝釉料则别具一格,“纯然一色,蓝中透绿”,中华民族是具有谦诚品格的民族,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吸收外来营养,以完美自己的艺术体魄与风貌。中国古代瓷艺术家们为了艺术的“新”、“美”,很欣赏西亚的那种钴蓝釉料的色泽。据载明朝景德镇青花瓷就完全使用了西亚的钴蓝釉料,在明万历《明会典》“吐鲁番”条有“嘉靖三十三年(笔者注:公元1554年)进贡回回青三百一十斤八两”的记载。名人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陶埏第七卷140页有《窑变》一款,讲了这样一段有趣的梦幻故事:正德中(注1506-1521),内使监造御器,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一人跃入自焚,托梦他人造出,竟传窑变,好异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物也,又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上料无名异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洪炉,存本色也。这虽是个梦幻故事,却也反映出当时我国瓷艺术家和景泰蓝艺术家对西亚钴蓝釉料的想往。这种“回回青”实际就是“宝石蓝”或“孔雀蓝”。在这“蓝”的史话长河里,景泰蓝之“蓝”不单指蓝色调,也不单指蓝釉料,而是把所有釉料统称为“蓝”,又逐一幅射出“点蓝”、“补蓝”、“崩蓝”、“烧蓝”、“蓝工”等特有名词。我想,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景泰蓝艺术家们的聪明智慧与发明创造。
景泰蓝的工艺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在铜胎体上掐(丝)、点(蓝)、烧(烘烧)、磨(光)、镀(金)“五步曲”,凡是符合上述工艺要求的,都可称为景泰蓝,这同凡是在金属胎上施釉的工艺品均属珐琅艺术品一样的道理。“景泰蓝”犹如华夏一位美女,由诞生时乳名“佛郞嵌”(相似)到取芳名都应称为景泰蓝,天经地义。至于将其别称“掐丝珐琅”,我认为那应该是十九世纪末或二十世纪初的事,因在此之前,无论从汉文字字面或含义上,均尚未演化为“珐琅”。也正是因为把景泰蓝艺术品叫成“珐琅器”,把它看成是纯外国传进来的东西,“此一受西方科学技术智识所影响的东西文化交流之结晶之不受重视 ”(台湾:《故宫珐琅器选萃》),加之受到当时“道统”思想排他性的严重影响,所以,在民国十四年(公无1926年)北平故宫清点清室文物时才把景泰蓝当作“珐琅器”列入“杂项”,剥夺了她的独立地位。
艺术家、《北京工艺美术家》主编李苍彦先生对景泰蓝有这样一段精辟而优美的话:
“景泰蓝,在中国泱泱数千年的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工艺美术发展史上,以其变化多姿的淳厚造型,精湛典雅的纹饰技巧,金碧交辉的迷人色泽,动人心弦的华美气韵以及流光溢彩的艺术韵律和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格,成为载誉世界文化宝庫中优秀的艺术珍品之一。”
“景泰蓝”这个名字,早己超出了“大明景泰”这一狭义之圈,而赋予了和谐、和平、幸福、友谊、爱情、荣誉、高雅、繁荣、昌盛、祥和、如意、美丽、智慧等等美好的内涵而面向世界,景泰蓝之光永照千秋!
“景泰蓝”名称由来畅想曲 我们中国景泰蓝从一开始就沿袭波斯烧瓷多着蓝色釉料的说法不无道理,蓝色调几乎与景泰蓝艺术品不可分离。明朝景泰年间的匠师们首先将我国的钴蓝釉料与西亚的钴蓝釉料加以区别开来,给我国具有“蓝中透绿”特色的钴蓝釉料取一个既壮国威又崇皇尊的名字“景泰蓝”,之后,将这两种不同特色的钴蓝釉料又都可以称为“景泰蓝”。由于尚蓝的意识越来越强,经过演化,把所有色质的釉料就统称为“蓝”,这时的“蓝”其载体已是“釉料”,故称施釉为“点蓝”,称补釉为“补蓝”,称焙烧为“烧蓝”,称崩釉为“崩蓝”,这与佛郎(地域名)转化为珐琅(工艺名或釉)道理是一样的,不过我们的这个转化显得那么自然、极易理解、规范性强。那么,经过掐丝点蓝磨镀制出的艺术品又怎么被称为“景泰蓝”呢?我们认为,在明代景泰年间“景泰蓝”这一美妙名称的出现,从“佛郎嵌”或“鬼国嵌”这个“胡气”十足的罩纱下面挺立出来,不是偶然的,可称必然,这实在应视为景泰年间景泰蓝匠师们的一大发明和创举,加之战退瓦剌首领也先犯京及即皇帝位之喜,因而朱祁钰的龙心大悦,据说在一天夜里,朱祁钰骑马在卫骑簇拥下,沿京城大街狂奔、呐喊,尽情释放他按奈不住的确喜悦激情。因而景泰皇帝恩准,圣赐美名“景泰蓝”。这虽是一种工艺品,但由于她是宫廷中的高级艺术品,圣赐芳名,必然在宫廷内外引起哗然,不同凡响,为景泰蓝文化发展史立下了一块永放光芒的芳碑,同时也是对大明景泰皇帝、景泰蓝匠师们乃至我中华民族自尊的体现。上述仅作为一支景泰蓝名称由来的畅想曲,或者算一个“民间传说”吧!
既然如此,景泰蓝这个美妙的名字又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被湮没而却偶见于四百多年后的清光绪时期的档案中呢?我们认为这是无情的历史造成的。这一点,我们在本书第五章《景泰蓝的诞生与发展》的第三节“初盛时期·明朝”中已作探讨,这里不作赘述。
那么“蓝色”的艺术品—景泰蓝为什么偏偏出生在宫廷艺术的殿堂里,又为什么能够被封建皇帝请进他们的“柘黄禁区”还那么受宠呢?我们认为,皇帝终究是有血有肉有欲之人,这完全是大自然威力的冲击及我国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艺术魅力感染的结果。再有就是景泰蓝与青铜器的境遇和地位一样,景泰蓝就充当了青铜器等。这也是景泰蓝作为有血有肉的皇宫贵族们赖以精神支撑所必需的时代产物和审美之必要。
关于“蓝”的史话 大自然赐给人类以色彩。
在整个色彩世界里,蓝为尚。不是吗?
整个天空是蓝的,映照得海洋是蓝的。据说,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地球象个“蓝宝石”。
蓝天碧海,尤其对“亚非欧三角洲”世世代代的人们更是情有独钟。
我们地球上蕴藏着一种叫“刚玉”的矿物质,晶体常呈桶状、柱状或椎状。无色透明者为“白玉”,红色透明者为“红宝石”(含铬),蓝色透明者则为“蓝宝石”(含钛),面现星彩的叫“星彩刚玉”,产于富铝而缺 硅的深层火成岩及变质岩中,硬度高,耐高温。
据载,古埃及最早的釉陶基本上都是蓝的。连著名的萨卡拉阶梯式金字塔南墓地下通道的壁面,都是用蓝绿色釉陶砖装饰的。在古代波斯的釉陶和烧瓷制品上出现最早、最多、最有特色的也是蓝色釉料。其实,对于蓝色的鉴别和有机蓝颜料的发明与制作使用早不过我们的祖先。中华民族自古是个衣着尚蓝的民族。他们把蓝色分成三种:一种是深青色,近今之藏青(民间称之藏蓝),用蓝草叶汁直接染;二种是青色,即亮而鲜的蓝色,用蓝草制靛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由此而来,这种蓝是否可以看作是俗称之“孔雀蓝”呢?三种是天蓝色,即浅青色,用靛水浅染,这种蓝又是否可以说就是“宝石蓝”呢?同样,蓝色也是最早写在我国古老而先进的陶瓷史上的。
为什么蓝色釉料在古代异地几乎同时出现,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趋同”现象呢?
首先,我们不妨把这种现象同古代青铜器时代联系起来。铜是人类发现与发掘利用最早的金属,青铜又是铜锡合金及铜锌合金,质色均有所改变,铜的自然氧化物是绿色的,俗称“铜绿”,说土了就是铜锈。蓝和绿都是铜的化合物。人类发现了它,认识了它,因而人类聪明的祖先也就利用了它,我们想这大概就是蓝色釉料在世界上出现最早、使用最普遍的原因之一吧。
除此,早在唐宋时期我国还跃先于世界而出现了氧化钴蓝釉料,“唐三彩”中的蓝彩可能即属。据说在西亚地区伊朗等国也同样有氧化钴蓝釉料的悠久历史。关于“钴”这种化学元素,钴矿种类很多,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含砷不含锰的化合物,即以辉砷钴矿和砷钴矿的形式存在,西亚地区的伊朗等国的钴矿多属之;另一种是钴和氧化锰的混合物,即钴和二氧化锰共存,常称钴土矿,我国各地的钴矿基本上都属此种。我们的祖先发现了它、认识了它、利用了它,因而才使钴蓝釉料应运而生。可是,古老的西亚地区伊朗等国的先民们对人家那里的钴矿也发现了、认识了、利用了,因而也产生了人家那里的钴蓝釉料。这两种钴蓝釉料在色泽上是有区别的。西亚地区的钴蓝釉料所呈现出的特色是“纯然一色,蓝中透紫”,我们的钴蓝釉料则别具一格“纯然一色,蓝中透绿”。至于说哪种好,我们应该说都好,只不过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罢了。这种色泽上的差异,我们认为完全是由于自然条件和利用自然条件之手段不同所致。我们所说的这种自然条件主要是指钴含砷锰不同。“砷”主要以硫化物矿形式存在,而“锰”却偏偏是钢铁生产上所采用的去硫剂,简直有点水火不容。当然这是不是形成两种钴蓝釉料色泽差异的根本原因谅不敢断言。
中华民族是具有谦诚品格的民族,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吸收外来营养,以完美自己的艺术体魄与风貌。我们自产的钴蓝釉料固然好,但中国古代瓷艺术家们为了艺术上的“新”、“美”,很欣赏西亚的那种钴蓝釉料的色泽。据说,明朝景德镇青花瓷就完全使用了西亚的钴蓝釉料,但当时我国又产不出来,只有来自西亚,在万历《明会典》“吐鲁番”条有“嘉靖三十三年(笔者:公元1554年)进贡回回青三百一十斤八两”的记载。明人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陶埏第七卷140页有《窑变》一款,讲了这样一段有趣的梦幻故事:正德中(1506--1521),内使监造御器,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一人跃入自焚,托梦他人造出,竟传窑变,好异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物也,又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上料无名异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洪炉,存本色也。这虽是个梦幻故事,却也反映出当时我国瓷艺术家和景泰蓝艺术家们对具有特殊色质而有别于我国的钴蓝釉料的西亚钴蓝釉料的想往。这里所说的“青”实际上就是蓝,“回青”、“西域大青”(系指广义西域)、“佛头青”就是“回回青”(过去中国把信仰伊斯教的民族都称回或回回),就是所谓“ 土耳其蓝”,和我国的钴蓝釉料同称“宝石蓝”或“孔雀蓝”。
色彩的象征意义一窥 我们结束了上述这段关于“蓝”的史略,再顺便谈一下色彩的象征意义问题。
色彩是一种光学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应该说,任何一种色彩均不具有任何属性,如阶级、艺术、民族、感情等等。可是,当人们看到不同的色彩却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也就是某个色对观看者所引起的情绪变化,由于色的特性,及观看者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这就势必造成在色彩感情上的一般 倾向,如冷暖感、华丽感、朴素感、热烈感、清静感等等。这种色彩感情上的一般倾向,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里,当人们有意识地赋予某种色彩一定的内容和含意时,就会反映出民族感情和爱好甚或阶级性来。因此,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等使用色彩上也就有了明显的差异。比如,景泰蓝的蓝色基调,应视其为伊斯兰风韵表现之一。可同是伊斯兰国家,本来曾经崇尚蓝色的埃及在把绿色当成国家和伊斯兰教色彩以后,由于宗教派系意识的不同,却又视“蓝”色为恶魔,极不欢迎。在伊拉克的叶基德人信仰拜火教(即祆教),他们既信魔鬼又信神仙,他们把恶魔想象成孔雀的形状,因此对孔雀产生膜拜,他们甚至不吃公鸡,因为公鸡象孔雀,他们认为魔鬼不喜欢蓝色,蓝色不吉利,于是蓝色就从他们日常生活中被排除掉了,他们不穿蓝色衣服,家里也没有任何蓝色的东西。这里的叶基德人很可能就是伊朗古教“琐罗亚斯德教”教徒的迁徙者,“鬼国”侨外后裔。又如在我们中国,萌芽于殷商时期的“五色论”和“五行说”,把中央用黄色代表,其余为西白、东青、南赤、北黑,又为土黄、金白、木青、火赤、水黑被视为五方正色。在封建时代视“柘黄”色为皇权的象征色。可是,到了宋代就已有向冷色调方向转化的萌发,尤其到了明代,宝石蓝与金色等浓重色彩大有压倒色彩群艳之势。当今,我们见到蓝色,就会连想到“景泰蓝”,并隐约可视伊斯兰风韵,这些不也是给“蓝”色附着上了崭新的象征意义吗!
景泰蓝的加工工艺与艺术特色 景泰蓝是宫廷艺术,就如一位美丽的公主,无处不显示出她的尊贵。这就要求在用料上相当考究,大量的是纯铜,其次是黄金、白银,珐琅釉彩。在工艺上,早已形成为掐(丝)、点(蓝)、烧(烘烧)、磨(光)、镀(金)、“五步曲”。这“五步曲”就如一首动听的长歌,制胎、选丝、掰丝、掐丝、粘丝、焊丝、酸洗胎丝、调配釉料、点蓝、烧蓝、补蓝、二火、三火、打磨、平活、镀金等近百道 工序,正是编织在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上的律动的音符。正因为如此,在艺术效果上,景泰蓝才迥异于古今中外任何一种工艺品。看造型,让人感到坚实、稳重。看外观,珍重华贵,金壁辉煌,纹饰图案清新典雅,赏心悦目,魅力无穷。在文化底蕴上,既可反映自然主题,又能反映人文主题。如果了知景泰蓝文化发展史,还会让人体会到景泰蓝的某种帝王气,隐约可视的西域情。
关于景泰蓝艺术品的制作,尚无发现古人留下的专著。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林徽因、常沙娜、钱美华等艺术家们的抢救,景泰蓝才揭开新的一页。我国人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于1955年撰写了一篇关于景泰蓝的专文,题目是《景泰蓝的制作》,约3100余字,被集录在他的著作集《小记十篇》中。这篇文章,是叶圣陶先生当年参观了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的景泰蓝制作之后写的,乃是对我国解放初期景泰蓝生产的真实写照,此文非凡。文字朴实无瑕,叙意简赅,文词妥切,注感情深,又实属介绍景泰蓝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的绝好说明文。正因如此,1982年初人民教育出版社才将此文编入《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之中。我们想,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当作青年学生学写说明文之范文,尤其在唤起我国青年一代对景泰蓝这一民族传统艺术的热爱、继承、研究、发展之志趣。文虽短,但它却在景泰蓝千八百年的发展史诗中放射着永不消逝的晶莹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