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又名珐琅,因为明朝景泰年发展到一个高峰,并以蓝色为主,
因此得名景泰蓝,因其精美深受皇帝喜爱而成为宫廷御用品,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您当前的位置:景泰蓝之家 > 景泰蓝历史 > 明朝景泰蓝介绍

明朝景泰蓝介绍

时间:2011-11-28 点击人气: 来源: 景泰蓝之家 作者:珐琅之家
内容简介:而现在这一特点反而成为了鉴定明清景泰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佐证。明代掐丝珐琅器都有哪些特点呢,本文将从景泰蓝的制作地器形,图案及掐丝,珐琅釉,款识等等详细描述明代景泰蓝(掐丝珐琅)的特点,让您很快能对明代景泰蓝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明朝景泰蓝是景泰蓝的一个巅峰时期,明朝景泰蓝的特点:色泽暗而凝重,器物表面布满了砂眼。原因就是因为釉料中的调和剂黏度不够,在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经过高热处理时产生了爆釉而形成的,而破解这个技术难题的方法是到了清末时期才被研制出来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图文介绍古代制作景泰蓝的全过程)。

1ac.jpg

明朝景泰蓝欣赏

  而现在这一特点反而成为了鉴定明清景泰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佐证。明代景泰蓝一般都是鎏金厚而发红,器物很显庄重,文饰也多为宝象花图案。明代的景泰蓝的制作作坊分为官作与民间作坊共同经营的情况,当时的云南地区和南京地区都有相当规模的景泰蓝作坊。

明代掐丝珐琅器胎是黄铜镀金,为火度,其器上都有沙眼,民间的多一些,乾隆的胎多是红铜,铀不透明。黄如蛋黄而乾,白如车渠。后人难仿。

        “御用监”为明代制作珐琅器的官方机构。整个明代,仅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四朝的器物署有官方年款。因明早期的洪武、永乐没有署款的标准器,故在年代鉴别上有一定的难度与模糊性,但在实物中确有一些珐琅器具有早于宣德而又不同于元代的特点风格,如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贯耳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簋式炉等。推荐阅读>>故宫收藏明代宫廷景泰蓝欣赏

  宣德款掐丝珐琅的器形与同时期的瓷器、漆器、铜器相似,有罐、碗、盘、盒、花觚、炉、双陆盘等;纹饰以勾莲花为主,并出现了龙、凤、狮及四季花卉图案;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铸款或阴刻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炉的掐丝与釉色为典型的宣德风格。明代早期的掐丝珐琅制品虽多为香炉、花瓶、盒、盏子等妇人闺阁中使用的小件器物,但胎体厚重,给人以质朴的美感。明代中期的掐丝珐琅器与早期相比略显轻薄。明代晚期宫廷制作大件掐丝珐琅器物增多,胎体厚重。如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掐丝珐琅出戟仿古尊,高达78厘米,重28.4公斤。另一件掐丝珐琅兽面纹大方炉,高64.5厘米,重达24.9公斤。民间制作的掐丝珐琅器则工艺粗糙,胎体轻薄。

  景泰款掐丝珐琅是明代珐琅器中数量最多、研究难度最大的课题,大部分景泰款珐琅器是清人改前代或清宫仿制而成,有许多问题尚待于深入研究。

  嘉靖款掐丝珐琅北京故宫博物院仅藏1件,是重要的研究资料,故宫以外已发表的仅有7件。

明代景泰蓝的掐丝的处理:由于明代早期珐琅釉厚,中期和晚期釉层薄,因此早期掐丝的高度高于中期和晚期。早期掐丝粗细宽窄不匀,衔接痕迹明显,末端多采用自然截断的方式处理。中期和晚期掐丝比早期均匀,并且从中期开始采用将掐丝末端卷成圆圈的处理方式。明代早期和中期掐丝镀金工艺较好,生锈情况较少。晚期镀金工艺比早期差,掐丝锈蚀情况比较普遍。

明代景泰蓝的图案纹饰:明代早期多以缠枝、折枝番莲纹为主。花头硕大,花瓣肥厚而尖端短。花心形似桃形、如意云头形或石榴形,被向上的二至三片花瓣紧紧包住。缠枝上有桃形或侈口杯形的花蕾。叶片形状不规则,比后期叶片大,亦不对生,在一片叶内常施用两三种釉色。纹饰多由单线勾勒表现,双钩的表现方式不甚普遍。这种以番莲纹为主的图案逐渐成为定式,在明代的掐丝珐琅器上十分常见。这一时期还流行葡萄纹,葡萄果实个大丰圆,施紫色釉,晶莹纯正,叶片五出,形似手掌。除此之外还见有瓜蝶纹、花果纹、云龙纹等纹饰。

明代中期的番莲花瓣比早期增多,形状瘦长且瓣尖带钩。叶片变小形似逗点,几乎对生。紧紧包住花心的花瓣松开,最下层的花瓣下垂,花心与下垂的花瓣上分别生出如意云头纹。这一时期还出现狮戏、缠枝花卉、云鹤、鱼藻、双鹿等纹饰。主纹外则填饰不封闭的云纹锦地。

     明代晚期的番莲花心明显分为上下两个桃形,且花心上有葫芦形或圭形纹伸出。花瓣尖端变得细长,叶片整齐的对生排列。缠枝则呈规则的∽形旋转。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流行龙凤、八宝、松树、灵芝、桃、仙鹤、瑞兽等吉祥纹饰。明代晚期的龙纹很有特点,背脊由早期的锯齿形演变为三个连珠间一个锯齿,龙眉成“山”字形,下颚有一排三角形的短须。

     明代景泰蓝的珐琅釉:明代珐琅器多以蓝色釉为地,亦有以白色釉为地的。纹饰除用单色釉装饰外,还出现了用两种色釉调和成的混合色,如白釉中掺合绿色形成淡绿色,白中混合红色形成粉红色,后又将黄绿釉混合成黄绿色等。这种混合色常用来表现成熟的瓜果或装饰蕃莲花心等。

     明代早期施用的釉色纯正稳定,温润如玉,主要有大红[昌化鸡血红]、宝蓝[深蓝]、娇黄[姜汁]、白色[如凝脂]、葡萄紫、草绿、墨绿及红黄混合色等。明代状中期以后珐琅颜色丰富,褐釉、绿釉等釉色比早期透亮,成半透明。明代晚期特别是万历时,珐琅釉色变为以暖色为主,红、黄、蓝、白、绿五色颜色浓艳,与万历五彩瓷有相似之处。豆绿釉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釉色。此外,混合色种类增多,出现了红与绿、白与黄、白与蓝的混合色,釉色艳丽。民间制作的掐丝珐琅器则釉色灰暗,填釉不满,砂眼较多。

     明代景泰蓝的器形:明代掐丝珐琅制品的器形多种多样,既有盘、碗等日常用具,也有仿古的尊、鼎等陈设用具。明代早期器形主要有盘、碗、梅瓶、薰炉、盆、觚等。明代中期器形有瓶、尊、炉、碗等。明代晚期大型珐琅器增多,有仿古的方炉、出戟尊、缸等,小件器物则有盘、盒、烛台、碗等。

     明代景泰蓝的款识:明代掐丝珐琅器中带款识的仅有“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四朝。
宣德珐琅的款识有“宣德年制”四字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和“大明宣德御用监造”八字款,多装饰在器物的口沿或器底。书体多为楷书,也有篆书和隶书。表现形式为掐丝、阴刻或镌刻阳文(明清景泰蓝的款识)。

    “景泰”款情况较复杂,杨伯达先生《景泰掐丝珐琅的真相》一文中记述了三十余种景泰款识,但其中绝大多数为伪款。从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景泰”款掐丝珐琅器来看,其款识的伪制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清代时用刻有“景泰”款的长方形鎏金薄铜片覆盖明晚期“万历”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如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掐丝珐琅兽面纹大方鼎;二是清代时将明代无款的掐丝珐琅器后配底并加刻“景泰”款识,如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掐丝珐琅凤耳扁瓶;三是明末和清代时仿制的“景泰”掐丝珐琅器,多在器底烧制“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掐丝珐琅伪款。
“嘉靖”款目前仅见“大明嘉靖年制”阴刻楷书款一种。
“万历”款均为红色掐丝珐琅款,有“大明万历年造”六字和“万历年制”四字楷书款。款识的方框周围以云头纹包围装饰。

  万历款掐丝珐琅在器形、图案、釉色、款识等诸多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形成了鲜明的时代风格。出现了烛台、甪端等新的器形;珐琅釉基本失透,不再具有半透明的光泽;款识改为“大明万历年造”掐丝填红釉款和“大明万历年造”阴刻双线款。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带有万历款的掐丝珐琅仅有20余件。掐丝珐琅双狮戏球长方盘,在珐琅釉色上具有万历朝珐琅风格。

  虽然明初掐丝珐琅工艺已逐渐被朝廷重视,但是真正引起文人注意与仕宦商贾珍藏,已经是明代晚期的事了。因此,真正早期的器物传世下多,工艺技法也不是十分成熟,掐丝粗细不匀,掐丝常高出胎面较多;胎体、釉层较为厚重。其品种也不多,器型尚不出《格古要论》中所载的“香炉、盒儿、盏子、花瓶之类”。当时的掐丝珐琅器一般没有锦地,常以番莲纹、莲瓣纹装饰,色彩也较单调,没有混合色,然在一叶片内往往施两三种颜色。

  到了15世纪以后,掐丝珐琅工艺取得极大发展,不仅造型、品种、釉色都显着增多,而且工艺技巧也明显进步。现存的明代掐丝珐琅器物大多为明代晚期的产品, 其品种很多,有鼎彝等宗教礼仪用品,也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瓶、薰炉、灯台、盒、盘、碗、碟等。造型一般端庄古雅,纹饰繁缛丰富,有番莲、饕餮、蕉叶、龙凤、云鹤、菊花、山水、楼阁、人物等。借鉴锦、玉、瓷、漆等工艺传统手法,突出了勾边填色的图案程式。珐琅颜色丰富,而且混和色种类多,有蓝、红、黄、绿、白、天蓝、宝蓝、鸡血红、葡萄紫、紫红、翠蓝等等,釉色变化多而艳丽。

  明朝早期(15世纪中期)景泰蓝特点:

  (1)  番莲及莲瓣等图案式纹饰,为当时最主要的装饰纹样。

  (2)  番莲花瓣丰满而瓣尖短,花心形状并不固定但花瓣紧包。

  (3)  叶片具形,形状与大小不规则;用单根掐丝表达枝与卷须,与清朝的双钩方式不同。

  (4)  落款的方式,以自右至左一列横排楷书款最为可靠。

  (5)  叶片内常填两、三种色釉,但釉料没有混杂使用。

  (6)  经X 光透射,证实釉层较後期的厚。

  (7)  没有锦地。

  (8)  器型小、胎体由铸造成型,且较後期的厚重。

  (9)  掐丝粗细不匀,掐丝末端多以叠接隐藏的方式处理。

  明朝中期(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后期)景泰蓝特点

  (1)  番莲的花瓣增多、趋瘦且尖端成钩状,花心下方的花瓣松 垂、并於上下出现云头纹或五瓣花形装饰,叶片变小并简化、或成逗点状。

  (2)  掐丝的末端卷成一小圆圈。

  (3)  有些釉料成半透明状,比前後期的釉色都要透而亮丽。

  (4)  釉层较早期的薄。

  (5)  云纹锦尚未规则化,行云纹与如意云头纹掺杂应用。

  明朝后期(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前期)景泰蓝特点:

  (1)  与瓷器一样,大型的器皿烧制日盛。

  (2)  釉色丰富,但明亮度不及前期。

  (3)  番莲花心分成上下两个,并於花心上方的如意云头纹上,再加圭纹。

  (4)  转枝番莲纹呈规则的横「S」形旋转,叶片小而整齐,或呈逗点式对生排列。

  (5)  龙纹的背脊由早期的锯齿状,逐渐变成连珠状,或於三个珠纹中,间一锯齿;龙的 下颚有一排略呈三角形的短须;龙眉则成「山」字形。

  (6)  锦地逐渐演变成单纯的图案式云纹锦、或草莓形锦。

  (7)  豆绿色釉出现於十六世纪晚期及十七世纪前期。

  (8)  图案式龙凤纹、璎珞纹,在这时期出现。

  明代官府在南京和后来的北京设立官办作坊,而由于宫廷的使用对工艺和器型的高水准要求,使得景泰蓝工艺制品出现了非常多的精品。而民间工艺的水平和工艺反而又非常的有限,使得当时的景泰蓝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目前就出现了一个令收藏者非常困惑的问题当中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造型、做工极为粗糟的明代特征的明代景泰蓝制品在市场上无人问津、而明朝官制的景泰蓝却又是天价难寻的骄子。

  因此大家在收藏明朝景泰蓝的时候也一定要区分好的(景泰蓝收藏)。
 

景泰蓝之家欢迎来访www.jtlzj.net,这里为您提供最漂亮的景泰蓝作品欣赏
版权所有 2011-2015 景泰蓝之家 [jtlzj.net] 京ICP备2021015155号
Copyright © 2011-2015 http://www.jtlzj.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