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景泰蓝是景泰蓝发展的真正的黄金时期,尤其要属清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下面景泰蓝之家的小编为大家介绍下清朝乾隆时期的景泰蓝。
乾隆时期景泰蓝
乾隆皇帝(1736~1795)乾隆帝对于珐琅器有着全面的爱好,这一点非常像其祖父康熙皇帝,所以乾隆帝御极之后,大量生产各类珐琅器,不仅宫廷珐琅作承造御用品,京都、广州和扬州等地均生产用于进贡的珐琅器。乾隆帝也遵循雍正帝确立下来的“内廷恭造之式”,要求匠役要遵循旨意,做工须符合精细、秀雅的艺术标准。由此,乾隆内廷的珐琅制品无不是繁缛华丽、丰满敦重的艺术格调。
乾隆皇帝命令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生产了种类繁多、难以计数的掐丝珐琅器,其中有碗、 盘、钵、盒、 瓶、罐、尊、觚、奁、炉、烛台、文房用具、 佛、菩萨、七珍、八宝、 佛塔、如意、钟、鼻烟壶、仙鹤、寿桃、家具嵌片等,因为这些故宫掐丝珐琅珍品都是出自宫廷造办处,而且专为乾隆皇帝使用,所以当时的景泰蓝制品造型端庄华美,掐丝工整严紧,珐琅失透,温润似玉,色调典雅,光泽浑厚,形成了清代宫廷景泰蓝的典型风格。根据景泰蓝的艺术格调可分为仿古明朝景泰年间景泰蓝、仿古器之作和应时之作3大类别。
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
只有到了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才全面兴盛,并正式达到巅峰,并形成了内府造办处、广州、扬州、苏州等几个工艺中心。乾隆朝除了继续仿制前朝的各种器皿外,还从事仿古铜器和宗教仪典方面所用的佛像、佛龛、佛塔、满达、七珍八宝等供具之制作,更另辟蹊径,烧制各种动物造型的实用兼陈设的器皿。一般日常生活用具,例如饮食用器、文房用具、日用的花瓶、花盆、轿瓶、香薰、脸盆、浑天仪、暖手炉、渣斗、镜子、挂屏、灯座、帽架、鱼缸、如意、斋戒牌、鼻烟壶、钟表、及翎管、班指、指甲套、发簪等装饰品等,不胜枚举。其装饰繁缛,纹样采用传统的螭龙、兽面、吉祥纹饰、莲塘、山水、番莲及莲瓣、菊瓣和各种西洋式花朵。而且乾隆常把古代书画名迹巧妙地运用到掐丝珐琅的纹饰中,以追求绘画艺术与珐琅工艺的完美结合。掐丝的技术更为娴熟,粗细均匀而流畅,色釉种类多样, 釉色艳丽、洁净,但大多数缺透明温润的质感。同时结合錾胎和画珐琅之制作技巧于一体,使掐丝珐琅工艺之发展臻于极境。
乾隆时期,掐丝珐琅的制作由于乾隆皇帝的大力推动为之一新。宫廷造办处专门从广州招来珐琅艺人梁绍文,又邀请扬州艺人王世雄进宫制作珐琅器,对制作工艺加以改进。这个时期所用胎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金胎金丝,中等者银胎银丝,下等者铜胎铜丝,而且胎体也比以往敲打得更加轻薄。并开始用手摇压丝机加工金属丝,使掐丝用的丝料更加均细精美。在釉料制作方面,由于粉碎技术的提高,把釉料研磨得更细,使成品的砂眼大大减少。有的釉料中还加入金粉、银粉,使釉色显得金碧辉煌。另外,乾隆时期的镀金技术也远胜明代,金水虽然不厚,但十分莹亮。
乾隆时期的铜胎画珐琅
乾隆时期掐丝珐琅的着色以黄、白二色最常见,白是砗磲白,黄是一种干黄,而后期的黄发绿或发红。虽然没有大面积的蓝色,人们仍把这些掐丝珐琅称为“景泰蓝”。在吉祥纹饰方面,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题材更加广泛,花鸟虫鱼图案多姿多彩,龙凤图案刚柔相济,大明莲也演变成精致秀丽的勾子莲,并出现了利用历代文人名画掐制的作品。
乾隆以后,由于国势逐渐衰落,掐丝珐琅的制作也开始没落,传世的作品不多。清晚期的掐丝珐琅器造型以瓶为主,式样多有变化,但比例不是很协调。由于多借助于机械成型,故器物胎体轻薄,掐丝线条流畅,但艺术品位明显逊于乾隆珐琅器。
乾隆时期景泰蓝
仿景泰珐琅,基本都是仅重款识,然而它的器形、 掐丝、 珐琅都很少有古意,与景泰珐琅基本没有共同处。仿古景泰蓝是以多以青铜器为范本而制的摆设性器物。当时的应时景泰蓝则主要包括各类陈设性、祭祀性的文房四宝、屏风、佛供器、如意以及有一定实用功能的盘、碗、壶等器。
现存最大的景泰蓝就是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制作的梵华楼掐丝珐琅佛塔,此景泰蓝塔总共6座,每座高达2.3米,底宽0.94米,为清代掐丝珐琅史的最高峰。自乾隆之后,清朝景泰蓝整体技术就开始急转直下了。
乾隆时期画珐琅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介绍:
乾隆皇帝除承前制继续在宫中烧制外,并为每件器物配制楠木匣钵,专门储藏于乾清宫珐琅彩瓷的专库(端凝殿)内。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康、雍两朝,器型更加丰富。此时珐琅作里,群英荟萃,人才济济,有专画花鸟鱼虫的画家余省,画人物楼景的画家张廷彦,画人物花卉的画家金廷标等达17人之多。是参与画珐琅瓷器制作人员最多的时期。乾隆时期画珐琅的画匠大多来自广东、江西和宫廷,乾隆皇帝还从江西调会画磁器、会吹釉水兼炼料烧造磁器匠役胡信侯入内廷造办处。形成乾隆珐琅彩瓷“取材种类多样”、“装饰繁缛华美”的艺术特色。乾隆时烧珐琅彩瓷的地点除了延续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外,在圆明园造办处亦有烧造。出现了珐琅彩与粉彩合绘的现象,同时多使用轧道工艺表现器物的立体效果。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其工艺特征。一类是人物纹饰,常通过婴戏等儿童活动,将吉祥之意寓意其中。在色地上彩绘花卉,明显具有铜胎画珐琅效果,所绘人物饱满、写实,人物神态逼真、生动活泼。线条流畅,珐琅彩颜色秀丽。乾隆时期的一件珐琅彩黄地花卉开光婴戏瓶,瓶口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那不勒斯黄彩为地,上以各色料彩满绘法国的鸢尾花,三面开光内绘婴戏图。分别寓意“竹报平安”、“吉庆有余”、“官带流长”。底足内松石绿地蓝料双方栏书“乾隆年制”4字篆书款。此瓶在色地上彩绘洋花,凸显铜胎画珐琅效果,开光内所绘婴戏图案,又为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这种锦地开光风格在乾隆朝施用较为普遍,而中西合璧的装饰图案,是乾隆珐琅彩所独有的特点。另一件珐琅彩婴戏双连瓶,属于宫廷御用陈设瓷。造型新颖别致,呈双连式,又名“合欢瓶”,口上附有双钮联盖,圈足内有“大清乾隆年制”青花6字篆书款。通体用珐琅彩描画纹饰。腹部的两组婴戏纹为主题图案,一组图案为四婴戏三羊图,其中一婴肩背梅花,一婴手持灵芝,一婴骑羊,一婴手持画卷,寓意“三羊开泰”;另一组图案为九子嬉戏图,其中一婴抱瓶,瓶口中飞出五只蝙蝠,群婴作欢呼状,寓意“福在眼前” ,“多子多福” 。两组图案画工均极精细,突出了画面的浓淡阴阳,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乾隆时期在珐琅彩瓷上,还出现了一类临摹西洋人物和景色的纹饰,其用笔光滑平柔,几乎看不到笔触,色彩绚丽丰富。并运用焦点透视方式,使画面上的人物及背景上的建筑物,具有光线明暗的立体效果,这些都是制瓷匠师将西洋画法融入珐琅彩瓷绘技艺中的结果。故宫藏一件黄地小葫芦瓶,上部椭圆形开光内绘西洋景色,下部海棠花式开光内绘西洋妇女和婴儿。画面中人物面部明暗分明,装束华丽,背景建筑物清晰可见。整个图案从题材至画法都是西洋风格,是乾隆珐琅彩瓷受西洋画风影响的典型之作。
另一类是延续了雍正时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装饰风格,题材更为多样化,不仅有山石、花鸟,还有山水人物和仙山楼阁图。故宫藏一件豆青地开光山水诗句纹瓶,腹部装饰4个圆形开光体,开光内绘景州开福寺塔全景,及乾隆御制《登景州开福寺塔》七律诗一首,诗句后钤“乾隆宸翰”、“惟精惟一”篆印两方。此瓶在构图设计上可谓别出心裁,它以多种色调的珐琅彩料与粉彩料合绘纹饰,不仅画面丰富、层次鲜明、画工精致,而且诗与画共同入画,极大丰富了瓷绘的表现力。它以多种色调的珐琅彩料与粉彩料合绘纹饰,说明珐琅彩这种昂贵的进口材料逐渐被国产的颜料所代替。而且画面丰富、层次鲜明,诗与画共处一个画面,提高了装饰的文人气息。此外,乾隆时期在装饰工艺上集彩绘、描金、轧道、凸印、开光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充分反映出乾隆时期繁缛、复杂的釉上彩制瓷工艺。
乾隆款掐丝珐琅兽面纹冲耳鼎式炉
乾隆款掐丝珐琅兽面纹冲耳鼎式炉款识细节
此时乾隆珐琅彩的款识,在雍正的基础上,增加了青花6字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这是由景德镇烧制白胎瓷器时预先写好的,也有在宫内书写的蓝料彩4字楷书款“乾隆年制”,外围方栏。以及横排篆书6字款。个别器物金彩或黑彩书写篆书或楷书款识。
从康熙中、后期至乾隆时期,这70多年间,流传于世的珐琅彩瓷不过500余件,而且绝大部分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可谓弥足珍贵。
由于珐琅彩瓷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把玩之瓷,一直秘藏宫中,加之传世品的数量极为稀少,嘉庆以后国力衰落,珐琅彩被粉彩代替,所以后世仿烧珐琅彩瓷一直不断,在民国时期达到高潮,并具有一定水准。
可以说乾隆时期的景泰蓝不论是在景泰蓝原料方面还是制作技术方面都达到了古代景泰蓝的最顶峰,有很多值得现代景泰蓝借鉴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