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又名珐琅,因为明朝景泰年发展到一个高峰,并以蓝色为主,
因此得名景泰蓝,因其精美深受皇帝喜爱而成为宫廷御用品,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您当前的位置:景泰蓝之家 > 景泰蓝历史 >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

时间:2014-08-02 点击人气: 来源: 景泰蓝之家 作者:珐琅之家
内容简介:珐琅彩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康熙皇帝的授意,将从欧洲传人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可以说康熙时期对于珐琅彩的初创和发展奠定了弥足珍贵的基础,而珐琅彩本身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明和舶来文化完美结合的杰出案例。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珐琅彩是什么),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它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康熙皇帝的授意,将从欧洲传人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可以说康熙时期对于珐琅彩的初创和发展奠定了弥足珍贵的基础,而珐琅彩本身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明和舶来文化完美结合的杰出案例。

清康熙画珐琅花卉五楞式盒.jpg

清康熙珐琅彩花卉五楞式盒

 
在悠悠千年封建统治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多个众所周知的盛世王朝,其中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是一位学习型的皇帝,最重要的是他非常重视虚心接纳。自明朝后期始,西方耶稣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他们一面传教,一面传授西方科学知识。在康熙朝有一批外籍教师,如比利时人南怀仁、葡萄牙人徐日升、法国人张诚和白晋等,其中以汤若望和南怀仁最为著名。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康熙盛世和这样一个中国帝王历史上少有的对文化艺术有着深厚积淀的康熙——双重因素的历史背景下,欧洲画珐琅这样一种装饰技法才得以传入中国,才有机会和有着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的本土陶瓷文化艺术进行成功嫁接,从而有机会出现珐琅彩陶瓷。
 
珐琅彩在康熙初创时期,经过了多次的试制和改变试制机构、迁移生产地点,出现了在试烧珐琅彩瓷器中的几次重大事件。珐琅彩瓷器的创烧是在康熙皇帝的积极倡导推动下进行的。康熙皇帝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欧洲的传教士、商人及使臣纷纷将西方的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音乐、绘画等先进的科学、艺术带入中国,欧洲各国的工艺品也随之进入中国,并带入宫廷,其中的画珐琅工艺品受到康熙皇帝的喜爱。康熙三十二年(1693)奉旨将设于武英殿的造办处扩大编制,正式设立14处作坊,其中有珐琅作、如意馆、做钟处、玻璃厂等,开始研制珐琅器的烧制。康熙三十五年(1696)又设玻璃厂,隶属养心殿,引进西方的玻璃烧造技术,提炼珐琅彩料。康熙五十七年(1718),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增设监造一人,址在养心殿南裱房,称“珐琅处”。珐琅彩在康熙五十七年之前便烧制成功。
 
康熙时期珐琅彩的工艺,是采用珐琅彩瓷器由景德镇烧制上好的瓷胎送入宫中,由宫中造办处珐琅作选胎、画师遵旨绘画纹饰、施彩后入宫内彩炉烘烧而成。这一举措将珐琅彩瓷的制胎与施彩烧制分为两地进行,改变了自元以来官窑瓷器的烧制一律由景德镇制作的惯例,清宫完全垄断了珐琅彩瓷器的纹饰绘画和施彩烧制,从而保证了内廷对于珐琅彩瓷器烧造的控制。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效果。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一般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圈足内施釉,器物的外壁则涩胎无釉,这就是人们所俗称的“反瓷”。外壁画面大多以淡黄、深蓝、胭脂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种颜色的彩料以双钩技法描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且有花无鸟。也有在四个花朵中分别填写“万”、“寿”、“长”、“春”等祝寿语者,装饰风格严谨华丽。所用彩料系从西洋进口,所用画稿由宫中造办处下属的如意馆提供。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之感,且出现细小裂纹。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中,也有个别直接在宫中旧藏明代永乐白瓷盘上施彩者。
 
在珐琅彩的初创阶段,出现了涩胎绘彩这种特殊的现象,这是因为珐琅彩的初创时期很难解决带有玻璃质的珐琅颜料在同样具有玻璃效果且光滑的瓷胎上着色的问题,聪明的御用工匠们首先想到的是在涩胎上施彩使其能够完好地附着在瓷胎上面。用来试验的有两种材质,一种是在宜兴紫砂胎的器物上施彩,另一种是在涩胎白瓷上施彩。这是在景德镇烧成的,它在烧制白瓷前将先施满釉的瓷器,刮去外壁的釉,再入炉高温烧成,形成白釉涩胎器。景德镇将里外满釉的白瓷和里满釉外壁为涩胎的两种素色坯料送入皇宫,由宫廷中的高级画师使用珐琅料绘画后,入低温炉(800℃)焙烧而成。紫砂器和涩胎瓷同样具备了涩地绘画容易着色和美丽质感的效果。在故宫博物院藏清道光十五年(1835)七月一日《乾清宫珐琅、玻璃、宜兴瓷胎陈设档》中记载了16件宜兴胎画珐琅器皿,如:宜兴胎画珐琅五彩四季花盖碗,康熙年制。宜兴胎画珐琅盖碗,康熙年制。宜兴胎画珐琅万寿长春海棠式壶,康熙御制。宜兴胎画珐琅五彩四季花盖碗,康熙年制。宜兴胎画珐琅壶,康熙年制。目前这些都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故宫目前所藏的一件蓝地红牡丹花的珐琅彩碗,在其口沿和足边可以看到明显的两条弦线,由此可以看出它采用涩胎绘画珐琅彩的痕迹。康熙一朝,珐琅彩器物传世无多,总体呈现出浓艳粗放、古朴大方的特点。此碗以蓝彩为地,体现了康熙珐琅彩最具代表性的色地风格,所绘牡丹及缠枝花图案纹饰清晰,色泽艳丽,可以看出珐琅彩在形成初期,深受同时期铜胎珐琅器风格的影响。这一点还可以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康熙珐琅彩黄地牡丹纹碗上看出。此碗外部黄色珐琅彩下面隐约可见胎体上的旋纹。在此以后由于完全掌握了釉胎施彩的方法,这种在宜兴胎和涩胎上施珐琅彩的工艺逐步退出珐琅彩装饰的历史舞台,因此此类装饰只有康熙时期存在。这也说明康熙珐琅彩在试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一个方面。
 
康熙珐琅彩瓷的造型,以小型器皿为主,主要为瓶、盒、盘、碗、杯、壶等,其中以碗的数量较多,而瓶、壶的造型则非常少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紫地莲花纹瓶,是目前所见传世品中唯一的一件康熙珐琅彩瓷瓶。此瓶长颈,扁圆腹,底平实。外壁通体以紫釉为地,颈部以黄料彩绘三组变形蝉纹,腹部绘变形莲花纹,底部方栏内刻“康熙御制”楷书款。此瓶高仅13.2厘米,但器型饱满稳重。
 
色地珐琅彩是康熙时期的特点,常见的色地有红、黄、蓝、紫、绿、胭脂色等。绘画的颜色有红、黄、蓝、紫、白、黑、绿、胭脂等。彩绘细腻,透明,凝腻。器物内白釉平静润泽,不施彩,口沿内的白釉凸出于器口,高于彩面,形成圆唇,似铜胎珐琅器的效果。采用堆绘的绘画技术,玻璃质珐琅料烧成后显示原来的颜色,珐琅彩绘画产生色阶,画面形成层次和立体感。纹饰以牡丹、折枝花卉中心加团寿字以及万寿无疆开光花卉、九秋菊花等。
康熙珐琅彩的款识以“康熙年制”和“康熙御制”两种多见。款识多围有四方边双线(双方栏),外粗,内细。款识字体笔画宽粗,挺拔工整。
 
珐琅彩陶瓷发展进程中体现其偶然性的一面,也因此今天珐琅彩陶瓷依然备受关注和追捧。封建时期的社会发展风向标是社会金字塔顶层的帝王之家,而皇帝是那个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兴趣取向直接影响到他的臣子和皇亲国戚们。比如,历史上比较有史可查的:佛教文化在封建时期发展的几个鼎盛时期莫不与当时帝王尊崇直接关联,又比如汉朝时期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而当时的康熙好学善用,有接纳新事物的个性,并对汉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础,所以,一旦欧洲珐琅器物和画珐琅技术通过西方传教会进入当时康熙的视野,康熙的文学艺术细胞立即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产生极大兴趣。
 
这时,非常偶然的是,康熙是个有着深厚汉族文化艺术修养的皇帝(康熙年间的珐琅介绍),遇见了欧洲新奇的画珐琅技法,好奇心使然,瓷胎画珐琅的问世也自然是早晚的事了。
 
尽管如此,康熙王朝也仅仅是奠定了宫中瓷胎画珐琅的基础,到了雍正时期得以继续发展,才到达了顶峰,这又是后话了。从历史角度来看,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早期画风如铜胎画珐琅,将整个器面画满彩料,然后再在上面画出主题图案;与后期的在白胎瓷器上面,书院绘画则有较大不同,虽然少了些华丽感,却为瓷胎画珐琅增加清爽雅致感,多了汉族文人气息。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识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构图上是讲究对称的规矩图案,花大叶大,内容简单,缺乏生气。这时彩色质地的衬托就显得非常有用,质地有红、黄、蓝、白等各种颜色,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

 

景泰蓝之家是全国最权威的景泰蓝网。欢迎访问jtlzj.net
版权所有 2011-2015 景泰蓝之家 [jtlzj.net] 京ICP备2021015155号
Copyright © 2011-2015 http://www.jtlzj.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