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里,绽放着无数令人赞叹的艺术奇葩。而景泰蓝以其雍容华贵而又精致艳丽的款式色彩观感,为世人所青睐(景泰蓝的历史)。
掐丝珐琅天鸡尊
景泰蓝在中国是明清两朝才迅速繁荣并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因为景泰蓝在明初受到了当时皇帝的青睐,并且发动全国的国力大力制作景泰蓝,尤其是明景泰皇帝,创造性的使用了一种很独特的半透明的蓝色釉料,使得景泰蓝看起来更加的晶莹剔透,而且色泽温润雅致,震撼人心,而景泰蓝之名也由此得来。
据史料记载,我国金属工艺运用珐琅技艺的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已经能熟练地运用珐琅釉料。比如,考古发现春秋时越王勾践剑柄就嵌有珐琅釉料,汉代中山靖王铜壶也有珐琅釉装饰。之后,经过汉代、唐代的发展,到了明清两代,由于皇宫贵族的青睐和民间妇女的喜爱,才出现了繁荣时期,成为了帝后日常生活和消遣赏玩的珍品和妇女闺房的爱物。期间,除了明万历年外,各代多有生产,而其中尤以明景泰年间制作最为知名。
吉祥图案极具民族性景泰蓝的工艺制作大体可分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7道工序,既有形有纹,又有色有光,是我国传统工艺中融造型、色彩与装饰为一体的特殊工艺品。
景泰蓝的器型繁多,除了少量诸如盏、盆、蜡台、烛台等日常用具外,陈设观赏器当属大类,比如赏瓶、首饰盒、香炉、摆件等。也多有仿古代青铜器与瓷器型制,比如,觚、洗、豆、盘、尊等。而纹饰更是千变万化,但多以四季花卉、梅兰竹菊等吉祥图案为主,不管是这些珐琅器的造型还是珐琅器上的图案等等都是极具民族性。
2006年,德国纳高拍卖会在上海举行预展,所展示的拍品中有不少是元明清三代的景泰蓝。而这些景泰蓝大多为德国或欧洲私人收藏家的旧藏,无论是扁瓶、盖炉、碗托,还是画缸、摆件、多层盒,均透露出华夏民族的文化内涵,引起了广大铜器及景泰蓝收藏爱好者的极大关注,参观者纷至沓来,由此可见景泰蓝的市场地位和人们的喜爱程度。
元、明、清三代的景泰蓝各有千秋,这里就简单介绍三种不同款式的景泰蓝,与爱好者共赏。
铜鎏金掐丝珐琅鹦鹉纹龙耳大瓶此大瓶系仿古代青铜器型制。(景泰蓝欣赏)口微敞,长颈,双龙耳,削肩,鼓腹,圈足,圆口边沿以回纹饰之。鎏金,口下一圈花叶纹,长颈上对衬开光,内饰喜鹊站于牡丹上,颈两旁为鎏金龙耳,身披鳞甲,作昂首弓背攀登状。削肩上饰一圈缠枝暗八仙纹,艳丽又含义深刻。腹部亦对衬开光,内饰两羽鹦鹉,似是雌雄一对,正攀立在几多梅花丛中,似在啁啾,又似含情地对视。花茂盛,情绵绵,暗寓“梅开几度,爱情却永恒”的主题。腹部四周均饰以各种纹样,圈足亦如此,华而艳丽,气度不凡。整对龙耳大瓶规正、精细,古意悠悠,器型以淡天蓝色为基本底色,又饰以各种吉祥纹饰,显示出华夏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铜鎏金崭刻掐丝珐琅龙纹四方大暖炉
铜鎏金掐丝珐琅龙纹长方炉此方炉系仿古代青铜器型制。盖顶饰圆钮,下部蕉叶纹鎏金,盖身镂空开光,盖口鎏金,炉口饰鎏金回纹,两旁为倒立状龙头双耳,炉身分饰两道鎏金弦纹,上部为鎏金回纹,中部为各式“C”形龙纹、火纹及稠带纹,互相依托缠绕。下部亦饰鎏金回纹。四足为昂首向上的龙头,龙嘴大张,各含炉的下部,使整个长方炉不仅稳重,而且蕴含传统文化内涵。纵观整件器皿,色彩纯正艳丽,器型豪华雍容,且全部装饰均以龙纹为主,就是作为炉身一部分的双耳、四足亦为龙头,可见此炉身份之豪贵,想来应为皇室宫廷之用具,能遗留至今,当是弥足珍贵。
铜鎏金掐丝珐琅凤凰纹双龙耳扁壶
铜鎏金掐丝珐琅凤凰纹双龙耳扁壶此扁壶形体丰满规正,鎏金的口微撇,鼓颈,双龙耳,扁圆腹,圈足,鼓颈处牡丹纹,鎏金的双龙耳,龙作回首状,弓背,上爪抚着鼓颈,下爪作站立伏,龙尾朝下延伸,微翘。圆腹上的主题图案繁复艳美,为“凤穿牡丹”、“凤戏牡丹”之寓意。但见牡丹花盛开,遍布圆腹,红的,紫的,黄的,一凤凰呈曲线飞翔,其凤首、凤喙、凤冠、凤爪、凤翅,全都刻画细腻,栩栩如生。圆腹下部的纹饰,既似水澡纹,波滔连连,又似连绵起伏的群山上开满鲜花,象征着凤凰的高贵和至尊。圈足上部饰有回纹,下沿口则为鎏金。扁壶是一种实用器,但此壶显然已成为了观赏器,旧时的景泰蓝工匠的匠心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