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铜胎掐丝珐瑯"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1935年中华民国北平市政秘书处编辑的《旧都文物略》在谈到景泰蓝起源时,援引《陶说》写道:珐瑯,在过去叫"佛郎",又叫"发郎"、"发蓝",产于"拂"。唐书称拂即大秦。大秦即中世纪罗马帝国。据有关史料记载。
即使这种以金属为胎填充珐瑯釉料烧制而成的手工艺品是舶来品,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也很快就融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推荐阅读: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早是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雍正6年(1728)《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瑯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今年珐瑯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瑯瓶花不好。钦此。"这一记载,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瑯",这是目前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
景泰蓝手工艺品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个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物,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纹样,这取决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取决于釉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因此,可以说景泰蓝是具备了我国传统工艺中造型、色彩、装饰为一体的一种特殊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