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是景泰蓝的别名,是金属铜珐琅器工艺品的一个品种,掐丝珐琅的制作方法是在铸造或锤打、焊接而成的金、铜胎上,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出图案纹样轮廓线,再于金属丝或金属片纹样的空白处,填施各色硅酸盐类珐琅釉料,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的复合工艺器物。
掐丝珐琅欣赏
根据掐丝珐琅的发展以及特点可以分成元、明、清三个阶段。
元代(1271~1368)掐丝珐琅
中国掐丝珐琅元代称“大食窯”,即早期大食国工匠在中国烧造的阿拉伯掐丝珐琅。14世纪末,中国工匠已完全掌握了掐丝珐琅的制作技术,并且开始制作了少量掐丝珐琅作品并流传至今,国内现存最早的掐丝珐琅实物就是元朝的。
明代(1368~1644)掐丝珐琅
明代初年(1368~1424)的北京掐丝珐琅制品有香炉、花瓶、盒、盏之类,仅供妇人闺阁中用,在文人心目中不够高雅,不能充作文房清玩。到宣德(1426~1449)年间宫廷掐丝珐琅工艺相当发达,此时的珐琅有浅蓝、宝蓝、大红、墨绿、娇黄、砗磲白等色,浓郁醇厚,呈现出和田玉的温润光泽,堪称明代掐丝珐琅的重器。
明朝景泰(1450~1456)年间掐丝珐琅也是御用监所造,色调淡雅、通透,细润可爱,而且在蓝色珐琅釉料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制作工艺也达到了完全成熟,现如今所流传的景泰蓝一名就是因此而的来的,明朝景泰以后掐丝珐琅就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了,只是延续前代而已。
清代(1644~1911)掐丝珐琅
到了清代掐丝珐琅工艺甚为发达并波及地方,有宫廷制品和北京、扬州、广州等地的制品,可以说先掐丝珐琅收藏界主要的精品收藏品大部分都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珐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