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末,北京故宫博物馆,景泰蓝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钱美华老先生将自己反锁在故宫博物馆内,带着干粮,对着面前的国粹景泰蓝一笔一划地临摹。钱老先生时刻谨记恩师林徽因生前对他的嘱咐:“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新中国失传。”“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曾在无奈之下彷徨神伤,在古老中国的工艺舞台上,景泰蓝粉墨登场600年,久唱不绝。
景泰蓝和平颂宝鉴
即将在本月底拉开帷幕的文博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泰蓝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总工艺美术师钟连盛先生将带队,携30余件精美的景泰蓝作品造访龙城,邀请山西人民共品文化视觉盛宴。6月24日,钟连盛先生为山西人民提前揭开国粹景泰蓝的面纱。
京城工艺美术“四大名旦”之首景泰蓝明代的景帝只做了八年皇帝,但以其年号“景泰”命名的一项特殊工艺,却在器具制造史上大放光彩,这就是与玉器、牙雕、雕漆并称京城工艺美术“四大名旦”之首的“景泰蓝”。
景泰蓝属宫廷文化,而非瓷器那样既有官窑又有民窑。这种金属与“火”的艺术,多年来一直深藏闺中,不为人知。历史上是明、清两代宫廷名贵重器。瓷器有“官窑”和“民窑”之分,而景泰蓝只有“官窑”,没有“民窑”。景泰蓝是皇家和王府的专用品,寻常百姓家里是见不着的。皇帝偶尔把它作为赠品赏给大臣。家有景泰蓝,是一种恩宠和尊贵。因此,景泰蓝有着“比珠宝玉石更珍贵”的美誉。它一直属于宫廷御用,数量有限,国内博物馆的收藏也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馆,且很少展出。
景泰蓝八卦香包
“景泰蓝,真正的名字是铜胎掐丝珐琅。珐琅是舶来品,其中就包括景泰蓝制品。称它为"景泰蓝",是因为在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7年),这种工艺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对蓝釉料的使用。现在,虽然景泰蓝可以做成各种颜色,却没有改名,变成了这种工艺的名称。”钟连盛介绍说,景泰蓝之所以昂贵,就在于它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制作周期也很长。“人们所熟悉的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是7道车间大工序,但小的流程多达108道。而每一道流程,又分为很多细节。除了比较传统形状的器皿磨活可以使用机器外,其他工序全都需要师傅手工完成。”
一度陷入低谷是“抢救”回来的国宝“即便出身皇族,地位显赫,在动荡不安的上世纪初,景泰蓝也曾遭遇了没落。它的衰落不仅是珍品数量的骤减,更传达了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的危险信号。”钟连盛介绍,20世纪20年代到1949年以前,国家形势动荡,珐琅成本提高,景泰蓝行业进入低谷。有一天,林徽因从琉璃厂的一个旧古玩摊上买回一只景泰蓝花瓶。那位老摊主对林徽因说:“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撑不住,快关张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绝根儿了。”
林徽因听了这话(林徽因和景泰蓝的不解缘),不禁为这种传统工艺的命运担忧起来。1951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清华大学成立了抢救景泰蓝的工艺美术小组,希望这一民族工艺传承下去。一个老师傅听说林徽因他们是为恢复景泰蓝工艺做调查的,激动得老泪纵横。
随后,美术组为景泰蓝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突破了以往单调的荷花、牡丹图。“钱美华老先生曾跟我们讲起,为了挽救濒临衰落的景泰蓝,当年,沈从文先生给钱老出了个点子:故宫的景泰蓝很多,让她去故宫临摹图案。终于在故宫找到了不少濒临失传的宫廷景泰蓝图案。”钟连盛说。
五毒香包
精益求精当代掌门人谈工艺演变过去,景泰蓝的制胎工序完全靠工人用榔头将铜片砸成各种各样的胎形,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制成的产品往往不规格。1958年,北京市珐琅厂的工人们试制了适用于景泰蓝的滚床,并经过不断的研究改进,由开始时只能滚小瓶到可以滚大瓶,使整个制胎工序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由于机器制胎可以卷边,制出的坯形不但规整周正,而且由于焊药接口减少,瓶口的黑缝也减少了,提高了产品质量。“以往烧制成品有砂眼、气孔,后来增加了清刷胎体工序,用硫酸去除坯体上的杂质后,再转入下道工序,这一小小的技术改革,基本上消灭了砂眼和气孔。”
20世纪90年代末期,掐丝工序使用工人自行研制的制地儿机器和鳔丝机,一些平时用量较大且规格化的丝工也部分实现了半机器化,有的花纹如云头、梅头、桃花、勾子莲、八字码等,也改用模具制作。点蓝改用挤管的方法,使部分纹样的点蓝效率提高,质量有了保证。2003年开始,北京市珐琅厂通过技术改造用上了环保又节省能源的天然气进行烧焊活。解决了历史上“十蓝九砂”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的老大难问题。景泰蓝的磨光工序几百年来一直使用人力磨光机,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珐琅厂改装了人力磨光机,用电力带动,使磨光这道工序走向半机制了(由北京景泰蓝厂说景泰蓝的发展)。
景泰蓝的制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的精美手工艺品。现如今随着景泰蓝大厂的不断创新,景泰蓝在一步步走出8.9十年代的颓势,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