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身世显赫的景泰蓝可谓命运多舛——由深居宫廷的皇家用品几经周折后,甚至有段时间人们都说成“景泰滥”,连能否活下去都成了问题。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接薪者在矢志不渝地为民族传统手工艺瓶的传承与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景泰蓝制作第一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亚洲太平洋手工艺大师张同禄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半个世纪以来,张同禄不仅创作出了一批清逸新颖﹑超凡脱俗﹑题材广泛﹑造型多姿多彩的景泰蓝精品,还成功地恢复了失传二百多年的“铸胎景泰蓝”,研创出了“银胎景泰蓝”、“珐琅珀晶”等新产品。
景泰蓝葫芦
前段时间,荟萃了景泰蓝、北京玉雕、雕漆、金漆镶嵌等蜚声中外的传统工艺美术精品的“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在岭南会隆重开幕,张同禄则带着他的35件景泰蓝精品莅穂参展并接受了本报笔者的采访。谈到“中华国宝”景泰蓝的传承时,张同禄表示:景泰蓝面临着从业人员断层、制作工艺滞后等致命问题,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而且目前景泰蓝的生产力仍再不断萎缩,一线从业人员50岁算年轻,50岁以下的人已经很难找到了。原因很简单: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复杂、辛苦,细分有30多道工序,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掌握的,俗话说“一年铜胎、两年掐丝、三年学绘画”。它还需要从业者有较深厚的艺术修养,更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毅力。另外,景泰蓝市场价格低廉——现在,陶瓷工程师的一件作品卖到上万元,高级工程师的十几万元,国家大师的要上百万元,可是同等级别的景泰蓝从业者的作品远远达不到这个价格。工作辛苦,收入又低,没人愿意干是情理中的事儿。景泰蓝的设计大师评完这几届就断层了,这点最要命,堪比釜底抽薪;景泰蓝现在的工艺没有进步,仍沿用原来的技艺、材料制作,缺少新的思想意识、方式方法和效果等等都一再限制着景泰蓝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