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样式的景泰蓝花瓶上,菊、梅、牡丹的花式艳丽鲜亮;新款式的“石榴嘴”瓶,瓶口线条似石榴,透着娇俏又不失典雅;丰满敦实的日莹瓶则别有一番趣味:瓶身绘着垂髫的孩童,或捕蜻蜓,或放风筝,或捉迷藏…色彩丰润,意趣盎然,纹样无一不繁复精细。据介绍,景泰蓝又叫“铜胎掐丝珐琅”,这是一种纯手工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全凭技工的眼和手来精磨细琢。
景泰蓝的制作的第一步,就是制胎。这是将不同规格型号的紫铜,根据设计图的要求裁剪出不同形状,或是扇形,或为圆形,再用铁锤把它敲打成瓶、盘、碗、罐等各种形状的铜胎。粗看那些已经制作成型的铜胎,颜色朴素,其貌不扬,似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明丽璀璨。
铜胎制成后,还要在胎上“画图”,只是这画图的工具不是笔,而是极富延展性的铜丝。这是景泰蓝制作的第二道工序:掐丝。珐琅厂的掐丝车间内,技术人员全都沉浸在复杂的工艺制作中。她们先将设计好的图样画到铜胎上,再将铜丝按照图案掰出各种曲线,然后用镊子夹着折好的铜丝,沾上点儿白芨,严丝合缝地粘在铜胎的图案上。看似普通的铜丝,在一番弯折处理后,奇迹般地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精巧细致的图案,散发出一种立体的、昂扬流畅的美感。为了将铜丝牢牢固定于胎体上,最后还要筛上银焊药将丝和铜胎经高温烧焊在一起。
经过“掐丝”工序的铜胎,其实已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描绘”上了各种优美而复杂的图案。未经着色的素色铜胎上,“画”着密密麻麻的线条,既有中国传统图案的美感,又富于抽象线条的魅力。据了解,许多参观珐琅厂的国外游客,很是偏爱这立体而朴素的美感,甚至专门买回“半成品”当作艺术品欣赏。可见景泰蓝的魅力,不仅凸显在富有皇室之气的成品上,也处处体现于制作的每个步骤中——无论华贵或素雅,不同阶段的景泰蓝总能迎合不同人群的审美趣味。
工人正在细心点蓝
“掐丝”之后,便是“点蓝”,这是景泰蓝制作的第三道工序。所谓点蓝,就是给景泰蓝涂上色料,这种釉料以石英、长石、硼砂等矿物质经高温烧制而成,质地很细,像是沙子,但不粘手。这样的蓝料,烧出来有如玻璃,流淌着晶莹的光彩。点蓝最神奇的地方在于,设计图案中并没有标注颜色,作品中花是何种色调,鸟是什么色彩,背景是涂蓝还是描绿,对比是柔和还是强烈……全都在点蓝师傅的心里面。他们不拘泥于色彩的限制,完全凭经验和想象选取颜色,搭配色调。
在每一个点蓝的师傅面前,都由低到高排着一摞白色小碟,里面是掺了水的釉料。细看去,同样是紫色,但从深紫到浅紫,竟然能分出十多种层次来。制作精良的景泰蓝作品,对点蓝要求很高。一片花瓣,要描绘颜色的渐变,就要由深入浅润染几个层次,才能表现出花朵特有的美感——这也是景泰蓝的魅力所在(精美的故宫景泰蓝珐琅欣赏),如果一朵花瓣只涂一二种颜色,功夫省了,景泰蓝之美也消失了。
点蓝不是一步到位那么简单,还要进行烧制,即“烧蓝”。点一次蓝就要烧一次,烧制后釉料下凹,然后再点蓝再烧结,要反复三四次,烧到釉料与丝高度一致才算大功告成。
烧完蓝后,景泰蓝表面的釉料薄厚不均,要将其磨平,使掐上的丝显露出来,这便是景泰蓝制作的第四步骤:磨光。与“掐丝”、“点蓝”工序不同,磨光的车间内,不见了做工细致的女技工,取而代之的是体魄健壮的男工人。他们每人对着一个约半米宽的“工作间”,头顶点上一盏小灯,然后将待打磨的成品套在转轮上,先用粗砂石和细砂石将釉面磨平,再用黄石、椴木细磨,直到磨出景泰蓝特有的光亮。旋转的成品和喷溅的水流构成了一曲愉悦的劳动者之歌,就在这样的旋转中,景泰蓝告别黯淡,周身散发出新鲜的光彩,经镀金工序后更显出华贵的艺术气质。
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和镀金,这就是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的五大主要工序,然而制作景泰蓝的过程要远比这复杂,中间糅杂了多达上百道工序,而这些工序的基石,是设计师的奇思妙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曾任北京市珐琅厂总工,她设计的盖碗形瓶,主体部分用回纹开光,光内团型白鹤口衔寿桃,再以蝙蝠、白鹤、寿桃组成吉祥图案做装饰纹样,五彩缤纷,但繁而不乱。作品整体稳重又不失秀气,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风格,是极具艺术生命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