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物,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纹样,这取决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取决于釉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鎏金。因此可以说景泰蓝是具备了我国传统工艺中造型、色彩、装饰为一体的一种特殊的高档的手工艺品。明代至今景泰蓝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多种工艺和颜色的制作都趋于完美,生产规模也有了更大的发展,但是人们还是习惯地称为景泰蓝,因为景泰蓝已经成为一种工艺美术品的名称,而不是单指一种蓝色了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下历史上的景泰蓝。
明清景泰蓝
我们知道明初宣德年间,铜的冶炼和铸造发展的非常的快,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达到了顶峰,著名的宣德炉便是当时的代表作。
宣德年间的景泰蓝掐丝技术有很大的进步,其风格活泼豪放,图案生动而不失雅致,纹饰以花卉为主,釉色以浅蓝为地,有红、黄、白、绿、宝蓝及黄绿二色相间等,色调纯正,温润晶莹。器型有仿古的尊、觚和仿瓷器形体的器皿,品种有炉、瓶、盒、碗、盘、鼎、熏等等。制作胎型的物质材料有金、铜两种,胎型设计上的纹样多为蕉叶、饕餮、狮子戏球和番莲等。纹样加工的方法可分为掐丝和凿胎两种。作品大多为宫廷所用,也有作寺庙里的祭器。现在所能见到的景泰蓝以宣德年间作品为最早。
一般大件的器物,铜胎浑厚,镀金灿烂。故宫内藏品多有款,如在器型的底足内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楷书体和篆字款识,与当时的漆器填金刻款、青花瓷器款以及“宣德炉”款相近似。
景泰皇帝是宣德皇帝的儿子,他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和环境里,从幼年起耳濡目染,对铜器就有了极大的兴趣,而且懂得了许多有关的知识。景泰皇帝感到此时从制作工艺上已经很难得有新的突破,为此他就在颜色上另辟蹊径,开创了“景泰蓝”制作的新纪元。由于谋划施煞费苦心,所以,成功之后也就极为钟爱,此时宫中所以的器具及装饰一律使用“景泰蓝”制品,种类之多,无法枚举,此时景泰蓝制品的技艺已经相当成熟,风格浑厚古雅,器型从祭品发展到实用品。
这期间还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色釉,仅蓝釉就有铭蓝、天蓝、宝蓝、透明状的普蓝、粉青、金色等,还有桃红、磨绿、粉绿、淡绿,以及黄、白、紫等多种颜色。釉质优美沉着,尤其是蓝釉,更有一种宝石般的美感,当时器物多以这种蓝釉为底,创造了景泰年间以蓝为主的风格。品种上,偏重向实用方面转化,除了瓶、炉、盒、碗、盘、鼎、熏等品种外,还有花盆、炭盆、蜡台等器,说明当时的制胎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有了楼台、山水、人物、花鸟等描绘现实物象的题材,以及二龙戏珠、凤等寓意性的题材。在装饰的手法上,非常重视金工的处理,器物的顶、盖、耳、足、边线等部位,多用錾胎技术装点。这时期的制品,掐丝均匀规整,打磨光滑细腻,在工艺的质量方面比宣德有了很大的提高。
明代嘉庆、万历时期的景泰蓝,装饰绚丽工整,釉色繁多,花纹繁缛,这和同一时期的瓷器走上繁缛风格是一致的,但和宣德、景泰时期相比较掐丝显得潦草,组织松散,釉色透亮,色彩之间的反差强烈。同时,在这一历史时期还出现了动物造型的新品种。
总起来说,明代景泰蓝的珐琅釉透明而有光泽,其中绿色的透亮度更优于其它颜色,质地有似玻璃,颜色好像油绿色的翠绿。其中红色好比昌化鸡血红,紫色犹如深色的旧紫晶石,蓝色如靛,白色似凝脂,浅绿色绿中发蓝。丝胎都是黄铜,镀金使用火镀鎏金方法。器物的珐琅由于提炼不纯的缘故表面均有砂岩星星点点的凹坑,不规则的分布在珐琅釉表面上。
到了清代初期,由于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昌盛,景泰蓝在继承明代的传统上有所创新。清初设立了“珐琅作”,康熙五十七年“造办处”合作,制造各种御用器物,“珐琅作”是其中之一。这时期制作的器物规模大、品种多,而且技巧精细,风格由粗矿向鲜明、华丽、清秀方面演变,制品更加结实、实用。
康熙年间景泰蓝的生产渐盛,到了乾隆年间发展到了顶峰。但康熙和雍正二代传世景泰蓝数量甚少,这是什么原因呢?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仿造“景泰年制”款的珐琅制品很多,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雍正六年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初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 …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太监胡世杰传旨,多宝格内着仿古样款掐丝珐琅一件、宝瓶一件、罐一件,俱要大明景泰阳文款,先画样呈览,钦此。“由此表明雍正、乾隆年间重视仿造“景泰御前珐琅”。“景泰御前珐琅”为“景泰年制”款的掐丝珐琅器中,除部分后世改款和仿造者外,多数是景泰时期改制的,因此才在明末清初获得了此称谓。
乾隆间的景泰蓝工艺之精湛,色调之协调,器皿式样之丰富几乎无所不包。色彩争奇斗艳,变化无穷。其掐丝珐琅的图案中的枝蔓多用双钩掐丝。此时的珐琅颜色,色料发滞而不透亮,其中以黄、白两种色料较佳,黄色黄而发干,犹如煮熟的鸡蛋黄,白色和砗磲石的颜色相同。其丝和胎多为红铜,镀金仍采用火镀鎏金方法,增添看富丽堂皇和金碧辉煌的效果,达到了“圆润坚实、金光灿烂”的境地。此时的景泰蓝除了内廷之外,北京、扬州、广州、九江均有生产和发展。
乾隆皇帝嗜古,要求把古代青铜器等的造型运用到珐琅制品中,仿古尊、鼎、觚等古代礼仪器物的造型图案,多有所体。仿出的古器物均展现出珐琅工艺的本色,有的是照旧样仿制,有的是画新样制作,并在上面篆刻了“大明景泰年制”款。从宫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这类仿制品,其风格类似明代特点;画样新制作的藏品中,可看出为清代特点。
乾隆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除继承明代的制品外,还出现了犀、象、羊等造型。另外,还制作大至丈余的屏风,小到仅寸许轴头,以及日用的桌、椅、床、楹联、插瓶、笔架、酒具、砚匣等。清室贵族信奉佛教,因而景泰蓝也多制作法器等,如在宫廷宝相楼、梵华楼陈设有镌刻“大清乾隆壬寅年造”款的大型景泰蓝佛塔。北京的雍和宫和碧云寺,也有许多于之想类似的法器。
这时期的胎型采用的材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为金胎金丝,中等为银胎银丝,下等为铜胎铜丝。铜胎胎型的重量与明代相似,器表釉料的砂眼明显减少,掐丝、磨光、鎏金都很精美。在装饰手法上,流行题诗、题名,并添加制作印章的图形,这是借鉴传统的书法绘画的手法。景泰蓝与漆、木等其他工艺品的结合,也始于乾隆年间,如紫檀、红木器等家具中嵌入景泰蓝,还有在景泰蓝上用开光的形式嵌入珠宝,或嵌入彩绘板画面等。这时候的景泰蓝,既有构成独立工艺品的,又有作为镶嵌用品的配件,变化无穷,应有尽有。
乾隆以后,景泰蓝走向衰落,一直到清代晚期开始复苏。其中景泰蓝作为商品外销大约是在道光年间,产地主要还是在北京,著名的作坊有“老天利”、“德成”等,其产品以效法乾隆时期为主,器胎厚重,珐琅釉鲜明。掐丝亦多用双钩枝蔓,鎏金较厚,金光灿灿,刻款为楷书(赵体)“老天利制”四字方框,刀法熟练、生辣,就目前来说清末的老天利景泰蓝亦是比较珍贵的艺术品。至民国间(约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天利歇业,市间有仿老天利款的景泰蓝出现,但用料和工艺与真品相差甚远,底款系用钢模冲压,字面圆浑,无刀法可言,质量较差。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海禁大开。两年后,农工商部创办工艺局,设立了珐琅等作坊,以求“运熟货出洋”。这时的制品,打胎、烧蓝、磨光等技术有所提高,但制作出的成品胎薄、釉薄、鎏金也薄,它的已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二十世纪初,北京景泰蓝工艺品曾经在美国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景泰蓝收藏除了分别它的年代之外,在器型的选择上以人件、动物件为首选,次之是炉、瓶,而炉、瓶造型奇特,以有“出戳”、“附件”者为佳,再次之是碗、碟、杯等,因为奇特之器型胎模的敲制,焊接工艺要求高,工序复杂,不可能大量生产,而普通的杯、碗器型近代可冲床压制,批量生产。景泰蓝的掐丝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要选择掐丝细密,纹饰华丽,图案清晰,主题分明或是仿青铜器的纹饰及双勾的缠枝花卉纹等。
珐琅釉的选择,我们必须注意到历史的原因,明代的珐琅质厚,色透,有较大较多的砂眼凹坑;清代初期至乾隆珐琅的砂眼亦有,但比之明代已有明显改进,珐琅质亦厚,不透、发滞。至清末、民国间珐琅薄、稀,但砂眼几乎消失。
火镀鎏金的色彩,明代的金厚,金色泛红;清代时金比明代薄,色泛黄,清末金范白;近代则采用电镀方法,金色更薄,与前述大相径庭。
明清时期的景泰蓝精品由于种种原因(天灾人祸)损坏很多,随着收藏热的兴起,有些朋友吧目光放到景泰蓝上面,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明清时期景泰蓝以其繁复精美的工艺和越来越少的存世量,其价格必将越来越上扬。景泰蓝表面为珐琅,怕撞击,易破碎,能流传至今的古物比之明代时期的官窑瓷器要少的多,其当时制作的成本比之明清官窑要高的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若能收藏明清的景泰蓝,今后的投资回报一定不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