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又名珐琅,因为明朝景泰年发展到一个高峰,并以蓝色为主,
因此得名景泰蓝,因其精美深受皇帝喜爱而成为宫廷御用品,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您当前的位置:景泰蓝之家 > 景泰蓝历史 > 康熙年间的景泰蓝

康熙年间的景泰蓝

时间:2011-11-24 点击人气: 来源: 景泰蓝之家 作者:珐琅之家
内容简介:  清朝康熙年间的景泰蓝,风格多样,其中以细丝粗釉和匀丝浓釉两种风格的景泰蓝制品最为有特色,基本上反映了康熙朝代特色,在有清一代掐丝景泰蓝生产上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朝康熙年间的景泰蓝,风格多样,其中以细丝粗釉和匀丝浓釉两种风格的景泰蓝制品最为有特色,基本上反映了康熙朝代特色,在有清一代掐丝景泰蓝生产上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康熙年间画珐琅也传入中国,并迅速盛行开来。

  清康熙朝的珐琅器可以代表清早期掐丝珐琅工艺的发展状况,是清代珐琅器生产承前启后的时期。康熙初期主要以遗存于宫内的明代御用监制造的掐丝珐琅器为样板制造珐琅作品,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经验,所成器物的珐琅色彩纯正、表面光洁、掐丝细而规整,直接影响着后世珐琅工艺的发展。康熙十九年(1681年)以后,随着珐琅作的设置,御用掐丝珐琅器开始了大规模和规范化的生产。

        总体来说康熙年间的掐丝珐琅、画珐琅、内填珐琅的特点就是:

  掐丝珐琅特点(清康熙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形香熏):

  (1)  传世康熙款的文物不多。

  (2)  风格多样化。

  (3)  器型以小形的炉瓶盒等居多。

  画珐琅特点:

  (1)  纹饰以写生及图案式花卉为主。

  (2)  早期文物釉色堆砌而凸出画面,釉涩而不晶莹,晚期则亮丽而 洁净。

  (3)  地色以黄色居多,呈明黄色调,光泽亮丽而洁净的程度,可居三 朝之冠;黑色开始应用,但色涩无光泽。

  (4)  器型多为小型的日常用具为主。

  (5)  年款均以「御制」落款。

  内填珐琅特点:

  传世的内填珐琅数量不多,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收藏康熙款者 仅有一件。

  1.细丝粗釉:用单线勾勒图案轮廓的掐丝方法和以缠枝莲纹为主题,大花大叶,花朵硕大的图案装饰特点,都是仿明代早期的风格。纹样线条纤细流畅,掐丝刚劲有力。器物的地色多为不透明的浅蓝色,质地干涩,灰暗无光,反映出珐琅质量尚待提高。这一类型的掐丝珐琅器,多是康熙年间内廷珐琅作建立之初,以遗存于宫内,明御用监制造的掐丝珐琅器为基本原型和样板烧制的。

1qwww.jpg

康熙年间画珐琅鼻烟壶

  2.匀丝浓釉:习惯以蓝色珐琅为地,用红、黄、绿、白、蓝、紫、赭等颜色的珐琅作装饰,质地细腻,色彩纯正,表面打磨平整光滑。纹样线条均匀规整,主要以双线勾勒技法来完成,技法娴熟,修正了明代晚期掐丝潦草不均匀的缺点,但早期那种苍劲的风格逐渐消失。此后清代掐丝珐琅器基本上是沿着这一风格和路子发展的。

  康熙(1662—1722)年间,随着造办处珐琅作的建立和海禁令的废弛,清宫造办处和广州的珐琅工匠,吸收并借鉴瓷器、料器和西方的画珐琅制作工艺,试制成功了金属胎珐琅工艺中另一个重要的品种——画珐琅器。

  康熙早期的画珐琅器,胎壁制造厚重,器体较小,主要景泰蓝产品为一些炉、瓶、盒、盘之类,比较单调。作品用笔飘逸洒脱,但不甚工整,颜色品种也不够丰富。珐琅施用浓厚,光泽度差,表面欠平整,且砂眼较多。

  大约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前后,广州和欧洲的画珐琅器制作匠师先后进入内廷,参与指导和制作画珐琅器。这一时期的画珐琅器,充分显示出薄、平、光、艳、雅的画珐琅器特点。珐琅质地细腻洁净,涂施均匀,表面打磨平整光滑,基本无砂眼,色泽艳丽明快,颜色丰富,达10余种。作品除白色地以外,更为盛行以黄色珐琅为地,具有浓重的皇家生活色彩。画面用笔工致,画风写实,有如工笔重彩画,更具图案性效果,内容题材以表现富贵吉祥的写生花卉为主,早期那种飘逸洒脱的用笔方法已销声匿迹。

  康熙年间生产金属胎画珐琅的机构主要是内廷设立的珐琅作。画珐琅至迟在康熙三十年宫内已试烧成功,与康熙三十五年研发成功的瓷胎画珐琅相去不远。从有关资料来看,画珐琅进入技术成熟的精制阶段,应是在康熙五十七年,武英殿珐琅作归属养心殿造办处的前后。

  康熙年间最初生产画珐琅的技术不成熟,胎体与掐丝珐琅一样较沉重,器物体积小,以实用的碗、盘、壶、瓶、盒等日常用具为主。釉色少,颜色也不纯净,釉色灰暗无光,色彩互相浸染渗透,画面模糊,这显然是由于烧炼技术不成熟的缘故。

  康熙后期的画珐琅充分显示出画珐琅器薄、平、光、艳、雅的特性,胎骨由试制阶段的厚重逐渐趋于轻薄,釉质温润细腻。器型种类增多,除碗、盘外,常见唾盂、香盒、花瓶、鼻烟壶等生活用品。还用画珐琅技法仿造宣德炉。釉色增多,颜色纯正鲜艳,图案清晰,显示出烧造画珐琅的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作品多以黄釉作地,黄釉呈明黄的色调,釉色光泽亮丽洁净的程度,可居三朝之冠,亦有少量白釉或淡蓝釉为地者,上压红、粉红、绿、草绿、宝蓝、浅蓝、赭和紫等彩釉;黑色开始启用,但色涩而无光泽。装饰纹样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缠枝花卉、折枝花)为主,也有极少许传统山水风景。花卉主题为玉兰、牡丹、茶花、桃花、荷花、梅花与菊等。花间有的还缀以蝴蝶、蜜蜂、锦鸡、鸟等,增添了画面的活力。绘画技法,图案式的花卉是以浅色凸显花瓣的轮廓,至花心渐深,并以深色的线条细致地绘饰花叶的脉络;相反的也有以深色细线精确地勾勒出花瓣和叶片形状,再以晕染的方式表现出整体的形状与颜色。写生花卉部分也采用恽寿平、蒋廷锡的没骨花卉的绘画技法,至于传统山水则具王石谷、王原祁的绘画风格。画风极细腻,色彩谐调。

  新兴的画珐琅色彩鲜艳明快,豪华富丽,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凡精美之作,在器物上署“康熙御制”款。从文献记载中可知康熙对画珐琅器的浓厚兴趣,他不仅命西方传教士画家和宫廷内画家为珐琅处画珐琅器,还从法国召来烧画珐琅的匠人为其服务。但所有绘画都必须符合皇帝的旨意,皇帝不喜欢西洋油画的风格,所以,康熙时代的画珐琅都保持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作品胎壁较早期变得轻薄,但器型规整,种类有了一定的增加,出现了一些如花篮、鼻烟壶等新的品种,但仍以小件器物为主。

 

  珐琅彩在康熙初创时期,经过了多次的试制和改变试制机构,迁移生产地点,出现了在试烧珐琅彩瓷器中的几次重大事件。珐琅彩瓷器的创烧是在康熙皇帝的积极倡导推动下进行的。康熙皇帝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欧洲的传教士、商人及使臣纷纷将西方的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音乐、绘画等先进的科学、艺术带入中国,欧洲各国的工艺品也随之进入中国,并带入宫廷,其中的画珐琅工艺品受到康熙皇帝的喜爱,康熙二十六年(1687),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在写回法国的报告中说:画珐琅制品非常受欢迎,(中国人)要求能得到更多。由此看来,源自法国的珐琅彩工艺逐渐影响到清代宫廷样式瓷器制造。康熙三十二年(1693)奉旨将设于武英殿的造办处扩大编制,正式设立14处作坊,其中有珐琅作、如意馆、做钟处、玻璃厂等,开始研制珐琅器的烧制。

  康熙三十五年(1696)又设玻璃厂,隶属养心殿,引进西方的玻璃烧造技术,提炼珐琅彩料。康熙五十五年(1716),法国传教士马国贤3月写于畅春园的日记中有:“康熙皇帝对我们欧洲的珐琅器以及珐琅彩绘的新技法着了迷。想尽办法要将画珐琅的技术引进到他早就为此目的在宫中设立的作坊中。由过去瓷器上用来施彩的颜料以及他设法得到的几件欧洲珐琅器,制作画珐琅这件事变得可行。皇帝指派我和朗世宁用珐琅彩料来彩绘。”有人便将这一记载认为是珐琅彩烧制成功的标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又有,“皇上开始非常喜欢欧洲珐琅画,尽力介绍珐琅画到宮中造办处。……命欧洲画家来画珐琅……”康熙五十七年(1718),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增设监造一人,址在养心殿南裱房,称“珐琅处”。

  皇帝的重视,以及对这种工艺的追求,使珐琅作移至养心殿后,皇帝可以随时察看造办处制作珐琅彩瓷器的制作情况。在历史档案记载中有康熙五十七年九月初九(1718年11月1日)两广总督杨林推荐林朝楷等人入宫廷作为珐琅工匠的奏折中写有:“有广州监生龙洪键,民人林朝楷,何嘉璋等禀称:洪键等组成粗知珐琅,祈试验手艺,应否送京效力。……于九月初九日,差人送京应役。”康熙的朱批为:“珐琅在大内早已造成,各种颜色俱已全备,但奏折中九月差人送京之语到时再看。”这表明此时宫中具备了生产珐琅彩的能力。珐琅彩在康熙五十七年之前便烧制成功。康熙五十九年二月初二日,曹畋剿勰谥炫筒芤

景泰蓝之家为您提供景泰蓝原料的相关信息。欢迎访问jtlzj.net
上一篇:明清景泰蓝
版权所有 2011-2015 景泰蓝之家 [jtlzj.net] 京ICP备2021015155号
Copyright © 2011-2015 http://www.jtlzj.net All Rights Reserved